做“关怀型”教师

2020-11-08  本文已影响0人  诗和远方82

今天又知道了一个新名词:“关怀型”教师。我们对于家人的关心是自然关怀,对学生的关心是伦理关怀。

对号入座,自以为自己是这样的教师,可是又做的不够好。陈静静说合作学习的课堂最需要的就是关怀型教师,善于倾听,善于回应学生的需求,善于创设互信互助的学习氛围,他们并不急于揠苗助长,而是相信学生的力量,静静地守护学生的成长。这样平等、友爱、谦和、宽容的种子会在孩子们心上扎根。

“关怀型”教师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他了解获得平等的机会对孩子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即便是在谁来回答问题的小事情上,他也明确知道这是教给孩子“公平与平等”的“教育时机”; “关怀型”教师注重保护学生的意愿和动机,尽可能不去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好奇心,并采用一种不留痕迹的方式去引导;“关怀型”教师注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他清楚地知道每个人是不同的,而用同样的方法去要求和评价他们是残忍的,因此他会照顾到每个孩子的步调和特长;“关怀型”教师富有同情心和同理心,他们对弱势的孩子会多花一点心思,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温暖,让孩子不会因为缺少关爱的浇灌而干涸了希望和勇气。

最终师生之间的“伦理关怀”变得像“自然关怀”一样, 成为一种自然反应和习惯性行为。

因此在实际中需要做到:

1、平等对话,认真了解与体会每位学生的内心需求。

在诺丁斯看来,“对话是双方共同追求理解、同情和欣赏的过程。对话可以是轻松的,也可以是严肃的;可以富于逻辑性,也可以充满想象力;可以偏重结果,也可以着重过程。但是对话永远应该是一种真正探索,人们一起探寻一个在开始时并不知道的答案”。

而平时学生总感受不到我们的关怀,感觉付出了很多,可却是不对等的。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关心者并没有体会到被关心者的真正需求,从而形成一种错位关怀。

对于学业较差的学生,教师往往关注的是其学业成绩的迅速提高,而这只会加剧他们的焦虑;对于学业较好的学生,教师又往往给予过多态度上的褒奖,而忽视其学术潜力。这种错位的关怀当然得不到“被关怀者”的正向反馈。只有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能力、情感方面因素,从而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关怀方式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如诺丁斯所说:“每一个人都需要一个适合于自己特殊能力和兴趣的课程,这个课程能够使他们相信,世界上有很多种可敬和令人满意的生活方式。他们需要机会成功,在他们的教师相信有价值的人生领域取得成功。这些需要对所有孩子而言都是重要的。”

2、从真实工作情境中去总结与反思,提升自己的关怀能力。

关怀是一种能力,要给予学生恰到好处的关怀并不容易,而是需要不断去修炼的,关怀显然不是一种技能、技巧,但是确实需要人不断自我反思,就如同人的意志品质一样需要砥砺和打磨,需要在行动中去学习,在与学生共处、对话、反馈、改进的过程中去提升。

将这种“自然关怀”的能力转化为师生之间的“伦理关怀”就需要理解他人、由己及人的同理心,能够从他人的痛苦、难过、无助,甚至冷漠、无理当中看到他内心的真实感受,并尽可能地去关注和理解,从而形成心灵相通的互信关系。

要考虑从全面的角度思考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福祉,尽可能采用一种无痕却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关怀型”的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不是局限于学生的成绩, 而是对学生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充满兴趣, 包括学生的个人追求、学生关心的事情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和梦想。

在这种反思中, 反思的质量将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同情能力——一种对学生发展命运高度关注所产生的伟大责任感。伴随关怀范围的不断扩展,个体的关怀能力也得到不断提升。

想起来学校围棋校本课程有两个同学没有及时报上名,开课后才想报名,本来不打算再给他们机会,后来于心不忍,联系了围棋老师,说服他又增加了两个名额,这两个学生在得到我可以参加的回应时感激的表情让我既惭愧又欣慰:幸亏及时为他们争取了机会。

班上一个学生上课总说话被任课老师告状,这个学生身上的小毛病不少:迟到、接话、不写作业。前面已经因为他迟到批评过一次了。我把他叫到办公室批评教育,质问他前面已经批评教育过了,为什么还不听话?到底想干什么?他说你前面批评我不要再迟到,我做到了,你当时没有说上课说话的事,今天你批评我了,那我就知道了,今后我再改一改这个毛病。

我当时哭笑不得。可能我们对学生的期望过高,总想着批评一下,他就会全部改。其实他们身上的惰性和小毛病需要一步一步改变,不能指望一次批评就会有全新的改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