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教给我的第一课
孩子教给我的第一课,就是无论如何,不要轻易放弃生命。
一、生死之重
我有过轻生的念头。
第一次大概8、9岁,具体因为什么忘记了,只记得家里还弥漫着父母吵架之后的血腥气味儿,肃杀的安静仿佛一个马上就要爆破的气球。
当时的我不知道在哪里找到了一条细细的绳子,尝试搭在门框上方的钉子上,边放边想,呀,这条绳子这么细,应该承担不住我的脖子,自己就默默从门前的凳子上下来玩儿别的去了。
后来就没有这么具体的行动了,生活中的点滴压力变成一种淡淡的厌倦感,不时在岁月的缝隙中袭来,总在最后一根稻草搭上之前转化为一种阻塞的情绪,牵扯着我的精力,变成一种心理上的疲惫,变成无边际的、无法从中出走的睡眠。
我一次次地问,何为生?何为死?
如果一切终将结束,为何要开始?为什么日常的琐碎反反复复,痛苦如滴水穿石,打在心上让人长期受刑?
我为什么活着?
我有权利选择死亡吗?
二、生或不生
我没想过我会结婚生子。
一种孤独的流浪冲动曾持久地保护和陪伴着我。我想象着我在世界上周游的样子,我说,我的一半是诗人,一半是旅人。
还记得爸爸妈妈得知自己这一想法时候的震惊——“还是要结婚生子呀。不然人生就不够完整了。还会成为社会异类呢!”
当时的我哪会在乎所谓“异类”、“完整”。十几岁的心向往着绝对的自由,向往着无垠的世界,向往着未知的一切。我要活出自己的人生,我不要任何束缚,我更不要向社会的标准妥协。
更何况,在那时的我看来,平稳的生活是多么没有吸引力,我倔强地认为,那是“弱者”的选择。
兜兜转转,结婚怀孕后的我无比慌乱。当早期的妊娠反应没日没夜击打着我的身体,当失眠、水肿、发胖、犯困接二连三地找上我,我的内心是崩溃的。
我甚至在初期几次B超检查时默默希冀,孩子,你可以先离开吗?我没有准备好啊。
而后在儿子出生的那个夜晚,想到自己曾经竟期盼着这孩子的“离开”,内心又疼如刀绞。
三、生命来了
16个小时曲折起伏的生产过程只是一切的开始。生下宝宝之后的每天都有新的挑战。
产后的第三天就发生了心理性涨奶,在护士的一顿按摩下疼到崩溃大哭,感觉和生产时的宫缩比起来只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T阿姨温柔地安慰着我,说,娃娃才是最好的吸奶器!别看他只是一个小宝宝,他可是我们的医生呢,帮我们疏通乳腺,收缩子宫,快速恢复好身材!
那一刻我突然对母子的状态又有新的理解。总说妈妈是付出者(provider),但母子的关系更像是一种微妙的互利共生呀!我感动,泪眼朦胧地看着怀里努力吮吸的宝宝。
T阿姨又说,小宝也不容易呢,来到这个世界没多久,肌肉都没长全,就要开始付出各种努力,只为了活下去。
“宝宝又来上班儿啦,好好上班儿,别让你妈涨奶太难受遭罪。”阿姨反复把精疲力尽的宝宝抱来怀里吃奶。看着娃娃辛苦的样子,我又一再泪目。
生下来72小时内小宝宝要接种第一针乙肝、卡介苗、采足跟血、测试听力、洗澡、消毒肚脐……小宝很乖,每次打针都只是不情愿地发出一声抗拒的“啊”(第四声)。而我只能在旁边暗暗心疼,又加油打气。
或许最大的爱就是如此。
当我看着你受苦难过,我只能既无力、又勇敢地陪伴在你的身边,明白这是你无法被别人代替完成的功课,而选择带着五味杂陈的心,看着你,对你说出一句:“加油!”
四、无论如何,都不要放弃生命
即便是母子这样亲密难分的共生关系,也无法由母亲代替孩子去承担痛苦。就像有再多帮助,妈妈也只能在自己的努力下诞下孩子。妈妈唯一能做的,或许也只剩下这一句“加油”,看着孩子独自苦痛,也明白他/她正在成长。
同时,一觉话在我内心中逐渐清晰、强烈:无论如何都不要放弃生命。
我们每一个人,从降生、到吸吮第一口乳汁、再到和复杂的内外条件做斗争,直到独立成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努力,也勇敢地面对、承担了那么多痛苦,所以一定不可以轻易放弃生命。
这种信念不是为了任何人,而是要对得起自己从生命最初时为此刻的“我”付出的一切一切。
感悟的那一刻是感激而有些悲伤的,就像明知道耶稣命运的圣母,就像《你一生的故事》中那个语言学家妈妈,我们在终点既成的路上,明知一切终将离散,却仍在此刻充满感动地凝视着,孩子坚定成长的样子。
那是生命最初、最本真的模样。
那也是你我本来的样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24771/0aaa696dd2b7c86f.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