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铁读写营

寸铁写手培训手札|故事是项链上的珍珠,而七步法就是贝壳

2018-05-11  本文已影响0人  剥鳞

文:剥鳞|寸铁学号:243号

寸铁写手培训手札|故事是项链上的珍珠,而七步法就是贝壳

这堂课的笔记,我想了很久,一直没想明白怎么写。因为我听完后觉得故事和小说没有区别的必要呀!两者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虽然,的确故事和小说有很多细节上的不同。之前听过一句话叫讲故事,写小说。某种程度就道出了本质!所以,故事越来越受欢迎,会不会是时代越来越快,大家没有时间打磨小说,拿出一个好故事就开始变现呢。

其实比较不同的纸是有意义的,因为很多人分不清楚不同纸有什么区别,怎么适用不同情况,这种比较是可以找到更棒的纸,但是把纸和书拿来进行一下区分是为什么呢???

公子分析的很好,小说大多是以人物为主线,包括部分历史书、传记、史诗等等。这些里面虽然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但是它出现的目的要么是为了塑造人物,要么是为了连贯逻辑。

一、故事在这些文学体裁里就像一颗颗珍珠,串联这些珍珠的线是你的立意。

换句话说,故事是独幕剧,而小说是一部连续剧。所以其实这堂课,我听了两遍,第二遍是倒着听的。

如果你的故事是关注个体,就是一个单主线的小说,重点聚焦主人公的变化——这也是国人喜欢《肖生克的救赎》多过《阿甘正传》的原因,安迪在整个电影里实现了一个几乎完美的自我超越;而阿甘却是从头到尾,一成不变,可是阿甘的不变比变更有意义,对于美国人来说他是美国梦的象征。他承载了时代变换,但美国精神永不变的主题。所以 95年才能以王者之势,秒杀前者和《低俗小说》。

闲话休提,所有关注主角内在突破的书,并打算从这个角度来写故事的话,其实有一个很棒的书——《千面英雄》,它里面讲到的英雄之旅,是目前编剧界很流行的一个完整的模型。

而聚焦社会和折射时代小说,往往多主角乃至无主角,常用技法就是白描。就像阿甘正传有一个镜头:阿甘的朋友——丹中尉:其实很有象征意义,曾曾祖父到父亲都倒在战场上,导演通过服装和背景的变化,分别暗示了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一战和二战,但是这些战争美国人是知道战争意义的,并且坚信是为了理想正义而战。而越南战争却造成了美国的分裂和迷茫——所以丹中尉堕落了,却被阿甘(美国梦)救赎了。对外国观众来说,你缺乏对美国历史、美国梦的知识细节的时候,你把阿甘和丹中尉的角色具象化来看,虽然能感受到这种情感的变化,但却领悟不到这些更深的东西的。

对于社会和时代来说,个体往往无法承载这么宏大的主题,只能抽象出来进行暗喻。反过来说也是的,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和这个社会中,这两者对我们也是抽象的,我们只能通过细节来感知他们,尽量描摹。

经典作品厉害就在这,你几乎读不到作者的感情色彩,感觉不到明显的偏好,却能从大量细节里,心绪摇曳——真实自有千钧之力。但是这种经典作品,比较少,而且大多是现实主义体裁,依托于现实生活的丰富阅历。我甚至一直认为,这种作品并不是人可以通过模仿、定制就可以写出来的,而是上帝借你的手在进行神启。编剧的好故事都是源自生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两类立意,不是你想立就能立住的,它需要大量的细节上的深刻洞察力。而这些细节的领悟,其实是没办法速成的。不是大师不想写更多的优秀作品,而是真的太难太难,他需要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后,依托人生的深刻感悟,才能妙手偶得。

这就像哪些唇齿留香的唐诗宋词,你不得不惊叹它们惊人的语言感知力。平凡人遣词造句的差异,是可以依靠积累来缩小,对于天才来说,你只能遥远的赞叹,感慨这应该是上帝在吟诵吧。

二、七步法是一个打磨想法,进而成文的好工具

但这是理想状态,并不是所有好故事都为了青史留名。而好故事也应该符合一般的逻辑,就像世界虽然有辣么多我们不知道的地方,可科学家们坚信可以用数学进行描述,虽然到现在出现正确描述了,却无法理解和解释的诡异情况。

焱公子教我们的七步法就是一个相当实用的公式。这个公式就像议论文的模板,观点加论据(前提+推导),常规文章结构总分总,是一个很棒的整理想法的工具。哪怕你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筛序你的经历,整理你的素材,组成故事的时候,也需要精巧的构思安排,把吃喝拉撒等无关细节去掉,重点关注那些惊心动魄的英雄瞬间不是么?而故事7步法,就是一个很棒的打磨想法,精修砂砾的办法。

任何写作形式的存在意义,都是帮助你更好地表达你的想法。所以,更重要的往往是你的出发点——你的想法是什么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