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的人散文、随笔读书

少年宝玉,温暖过你的青春

2018-05-17  本文已影响725人  咖啡遇茶
当年,青埂峰下有一块女娲补天所剩之石,这石头因欠着一份与绛株仙子之间的恩情,便央求一僧一道带它至凡间,于是化作一块美玉,投身于贾府,遭逢世间的贪、嗔、痴,历经一世的繁华与落没,爱恨与痴缠,最终仍由一僧一道带走,只留大地一片白茫茫,真干净!

长篇巨制《红楼梦》,开篇以“女娲补天”、“空空道人”、“甄士隐”、“贾雨村与冷子兴夜谈”等无数先知隐士的高谈阔论为铺垫,只为渲染一个声势显赫的贾府,一个富贵不知乐业的宝玉,勾起了看客强烈的好奇与求知欲——到底是怎样闪亮的人物,怎样刻骨铭心的木石前盟,令作家煞费苦心,反复描摹?

少年宝玉,温暖过你的青春

期待、盼望、想象,直到第三回,林黛玉别父进京都,跟着她从苏州一路行至贾府、落轿、从侧门入,领受了贾府的门第等级,拥抱了那种亦真亦假恩威并重的的亲情, 又观摩了一顿饭,也领教了吃饭、漱口、喝茶的礼仪。

终于,宝玉姗姗迟来。

曹雪芹描绘宝玉写了几大段,其中有几句:“天然一段风骚、平生万种情思,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单看曹公高度提炼的几句诗,很难对宝玉产生什么切实的印象。谁知陆续看完了120回,除却最后那个令人感叹万千愁肠百结不辨真伪的结局,中间绝大一部分都在写一个十几岁情窦初开的少年,单纯、友善,温润如玉。

1//初见,两小无猜,耳鬓厮磨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他和黛玉相见的那一幕,彼此都大吃一惊,宝玉说:这个妹妹好眼熟,今日得见,只当是旧相识。

我们年轻时,大概也产生过类似一见钟情的感觉吧!这个人是否面若桃花并不重要,在你心里他便如宝似玉,不早不晚,正好出现在你青春期建构的梦里。

你的心思他都懂,手绢上的题诗,留得残荷听雨声。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她气恼过、抱怨过、拈酸吃醋、无故使小性,他都赋予理解和宽容。那不管不顾的表白令人心头一震:“为你,我也弄了一身病在这里”。

少年宝玉,温暖过你的青春

少年的宝玉,喜聚不喜散,有些痴心妄想,总希望众女孩子的眼泪,单只为他一个人流。

没事和黛玉斗个嘴,又羡慕宝姐姐有一对白膀子,和众姐妹们等每日笑作一处,弄几本闲书看看,与秦钟来个“同人志”,再和唱戏的蒋玉函互赠个汗巾子,冒着严寒去妙玉的拢翠庵递个折子。

和丫鬟们也有很多戏份,与袭人初试云雨情,撕扇子博晴雯一笑,与“金簪子掉进井里头”的金钏儿调笑,为无辜受牵连的平儿理妆,替偷茯苓一朝败露的彩云出头, 再吃吃鸳鸯嘴上的胭脂,给女孩子改改名字,“眉头常蹙、泪水长流”之颦儿,“花气袭人知昼暖”的袭人。吃了老父下死命的板子也顽性不改。

当真是一片富贵温柔之乡,贾政曾责他:念了流言混语在肚子里,学了些精致的淘气!

年轻时,我们对生活的向往,大概也是很类似,名利算什么?前程算什么?做一个不富贵的闲人,只要诗词歌赋,便乐得逍遥自在。

少年宝玉,温暖过你的青春
/2 成长 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成长,总是避免不了,犹如你我。

偶尔一次在秦可卿处午睡,梦里去了太虚幻境,遇见警幻仙子,还误打误撞见了一些无法参透的机锋;

和黛玉吵完架之后,回来写了几句禅语:“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又一日,对黛玉说“你死了我当和尚去”。这里的“当和尚”不能解读为了悟,可能说是小儿女之间的情话要更准确些。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

看到龄官在沙地上划了几千个“蔷”字,哪怕是风吹雨打也浑然不觉。在听到龄官和贾蔷的吵架之后,他终于对于成长有了一丝的了悟。

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是无奈,是舍得。成长是忧伤的、疼痛的。

对生命的领悟,一定是先从个体、从自我、从你所喜欢的那个人身上开始的。

如同十四岁,偷看了姐姐买的一本半文半白晦涩难懂的《红楼梦》,我的性格就注入了无奈与悲凉的色调。

少年宝玉,温暖过你的青春
//3 出世, 千红一窟,万艳同悲。

那年冬天,出了一桩异事。

怡红院的海棠花开了,凤姐拿了两匹绸子去请花神。

也许更早的时候,早有种种不祥的预兆。

贾府的焦大醉酒大骂众人: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

贾珍与儿媳妇可卿露出端倪。

贾赦看上石呆子手中的扇子,雨村便随便指了个错,没收了他的扇子。

凤姐坐收三千银子,却无意中毁灭了一对苦命鸳鸯。

大观园里出现了绣春囊,引来了自家的查抄,探春叹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紧接着,贾妃薨,贾府被参,四大家族,一损俱损,江河日下。

府中上下,少年旁亲,婆子伙夫,无不聚众豪赌。引来强盗、引来邪念、引来贪欲、引来灭完。

所有的鲜艳都酿成了千红一窟,所有的欢笑都压抑成万艳同悲。

宝玉是什么状况呢?

宝玉的成长、悲哀与精神的幻灭,正是在贾府由盛极一时一步步走向落寞和毁灭的大背景下完成的。

在家族日复一日的呈出倾颓之状下,在遭遇姐妹们远嫁、出家、香消玉殒,丫头们走的走,散得散了之后,宝玉的灵魂或许早已幻灭了。

正如家族的毁灭是必然的,宝玉所佩戴的那个极富象征意义的“通灵宝玉”的失踪,也属必然。他与黛玉的生离死别,更是必然。

小说开篇,曹雪芹唱了“好了歌”,小说结尾,他写了“大地一片白茫茫”一切归于虚空,归于零。

年轻时,看《红楼梦》,很不解。何以曹雪芹要借助宝玉这个十几岁的男孩子来渗透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所谓“本来无一物”的精神。

在我看来,宝玉活得极其入世,曹雪芹更是从他的日里生活的点滴事件着手刻画,那样的花团锦簇、烈火烹油,我身陷红尘,心有牵连,无法割舍,更无法参透。

很多年之后,我突然领悟,我们在生活中最需要解决的无非是衣食住行,有所追求便是名闻利养,皆是烦恼、分别和妄想。其实本质都是贪、嗔、痴。如果世间的路有尽头,那你我皆是修行者,如果人有灵魂,那我们的灵魂大概是日日夜夜漂泊、流浪在辽阔的空虚中,而永远没有行走的句号。

大地一片白茫茫,真干净。

少年宝玉,温暖过你的青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