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当下》摘录
这本书写的朴实无华,基本都是作者本人的一些亲身经历和感受,恰是那份真实,直击我心,给了我莫大的启发和帮助。
读至精彩处,如醍醐灌顶,读罢全书,却无法书写读完的感受。可能我阅历尚浅,不足以描述它给我带来的潜移默化的触动。
我相信以后我还会再来翻看它的,不同的阶段,常看常新。既然无法成文,先作点摘录如下。
生命其实可以被看做一种物质,它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我们大部分人的生命长度看似相近,但是在这相近数量的生命里,我们能够萃取的精华却是大相径庭。生命的宽度与高度完全取决于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去生活。我们每天把各种食物以最快的速度塞进嘴里,同时可能还在闲谈、思考事情或是看电视。这样不但对食物的味道没有什么感觉,甚至还会影响消化。我们以同样的态度和方式对待我们的生命,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中,执着于对未来的幻想中,我们看起来在历经生命的过程,实际上却错过了它。结果不仅人生索然无味,而且身心问题一大堆。
许多灵修体系的精髓其实就是一个片刻接一个片刻地活在当下,全身心专注地生活。这样的生活,几近于道。世界闻名的越南高僧一行禅师,一本深具启发的书《一步一莲花》,在书中写道:
生命的意义只能从当下去寻找
逝者已矣,来者不可追
如果我们不反求当下
就永远探触不到生命的脉动
最有效的自我发掘过程,始终是先静默,并倾听静默,然后写下我所听到的,而所有透过我的笔端刻书在纸上的文字,我总是第一个受益者。
真实刹那的另一个说法是“全神贯注”。全神贯注是东方许多的传统思想之一,特别是佛教的核心概念。简言之,就是讲全副心神贯注在眼前手边的事物上,让心灵毫无杂念地去体验当下。
他说麻木生活和行动的人,一不小心就会坠入行尸走肉的泥沼里。我们顺着时间走下去,眼光却不看着当下,只着意于未来,之后则怀疑,为什么不曾走到任何能给自己有持久成就感的目的地。
整个20世纪的后半段,我们都在为明天而活,对当下所付出的时间则少之又少,我们为未来计划、为未来担忧,然后不知不觉中,当生命走到了尽头才醒悟:我们一心一意计较已发生或希望到来的事,却忘了享受当下的每一个片刻;我们都变成“为生活而做准备”的专家,同时也变成“现在就充分享受活着”的低能儿;我们为事业做准备,为休假做准备,为周末做准备,为退休而准备——总括起来,我们其实是在为了生命终了做准备。
快乐与满意的差别在哪里?满意基本上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它代表完成了某件你有所为而为的事——一项计划、一次交谈、一顿美食。比如,新书的进度又完成了一章,我会觉得很满意;发表了一场演说而且颇受好评,我会觉得满意;把柜子清理干净,我也会觉得很满意;总之就是有某件事情完成了。
快乐则比较倾向情绪方面的满足。当我在某本书的某一章里,写出了自己都叹为观止的语句,我会觉得很快乐;演讲后,有人前来和我分享感触,我深有同感,会觉得很快乐;我望着衣橱里的某件衣服,回想起曾经穿着它度过的一个有趣的夜晚,我会觉得很快乐。
快乐只存在于每一个刹那的当下,也只在当下可得。快乐降临的那一刹那,绝不会是我们存心去找寻快乐的时候,因为一旦存心追求,我们的心就已不在“此时此地”,而是到“别处”去了。如果我们能让自己回到现在,全神贯注于手边的事物,快乐便会不求自来。“快乐”(happiness)这个词源自古英语里的“hap”,指机会或运气(不论好坏)——意思就是人的遭遇(happens)。换句话说,照词源上的解释,“快乐”应该是“所有当下的经历”。所以尽管我们会说“我要快乐起来”,基本上我们已经把自己投射到未来去了;而快乐,依照定义,是只存于当下的这一刻。
你也曾是个快乐的高手——在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儿童是创造快乐的专家,他们还没有学会按捺住心中的欢欣,所以可以尽情尽兴!
英文present具有双重意义,可指此时此刻的现在,也指礼物或赠与物。
如果我们想求得内心真正的平静与纯真,我们必须面对一个事实——所有的痛苦、悲伤、不愉快,都是生命时常出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不可能永远快乐,心理学家荣格这么说过:有多少个白天,就有多少个黑夜,一生之中,黑夜与白天所占的时间一样长,没有黑暗就显不出欢乐时刻的光明;失去了悲伤,快乐也就无由存在了。
在我们能与对方异地而处之前,永远不要批评。
希望我能帮你找到一直潜藏在你心中,你却避而不见的情感和力量。也希望我能为你剥开经年累月积下的层层不经心与不在意,好让你想起此生存在的真正意义。
活着的时候,最好能记住:死亡即将来到,而我们不知道它降临的确切时间。这能让我们随时保持警觉,提醒我们趁着机会还在,要尽情地活着。是该有人常常告诉我们:来日无多。然后我们才可能将生命中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发挥到极致。不论你想做什么,现在就去做吧!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