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中使用的盔甲重则40公斤,最轻也有20公斤,为何都敌不过
我敢说,世界上最令人讨厌,并且最不愿意穿上的衣服,便是古代的——盔甲。因为一旦穿上盔甲就意味着战争来临,自己即将经历一场生死存亡的考验。
中国历史上盔甲又称铠甲,最早出现在夏商周时期。那是一次在对东夷的战争失败后,人们发现败下阵来的士兵,多数是因为遭到了东夷人弓箭的射杀。于是,一个叫杼的夏国人,利用兽皮缝制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件盔甲。
最初制作这些盔甲的材料,仅限于动物的皮毛。据考古资料显示,在我国湖南、湖北、河南等省的春秋战国古墓中,发现了许多当时的皮甲,其中在湖北随县的曾侯乙墓中发现最为丰富。经过整理复原后,可以清楚地看出当时的皮甲是由甲身、甲裙和甲袖3部分组成,并配有一顶由皮甲片编缀成的胄(即头盔)。如下图所示:
后来随着纺织品的出现,又应运而生了各种丝、麻、棉等织物盔甲。考古学家曾在秦朝时期的墓葬中,发现过一块厚达14层亚麻布碎片,经推测这些碎片便是那时织物盔甲的残片。
织物盔甲和早期的皮甲,它们质地柔软,穿戴轻便。我们在描写古代战争的书中,常读到的“战袍”一词,即指的是这种轻装甲胄。
战国后期,由于青铜器和铁器逐渐用于战争,敌我双方使用的武器越来越锋利,普通的甲胄失去了对人体的有效保护。这时候逐渐出现了金属盔甲,但开始也仅仅是在皮甲的基础上镶缀在一些金属铸件。
直到汉朝,真正的铁甲才出现,与轻装甲胄一起成为将士的主要防护用具。河北满城曾出土一件西汉时期的“鱼鳞甲”可称是铁甲的代表之作,此件铁甲使用铁片2859片,重16.85千克,有护胸、护背、披膊和保护腰胯的“垂缘”组成。
冷兵器时代,两军对阵通常穿铁甲者为先锋,手持长兵器发起进攻,一旦冲入敌阵,再由紧随身后的轻装甲胄兵展开近距离的绞杀战。这是因为铁甲虽然保护严密,但太过笨重,在贴身搏斗时无法施展拳脚。
为了适应战争的变化,到三国时,盔甲的种类也变得五花八门。在曹植的《先帝赐臣铠表》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黑光、明光各一领,两当铠一领,赤炼铠一领,马铠一领,今世已平,兵革无事,乞悉以付铠曹自理。这里面就列有黑光铠、明光铠、两当铠、赤炼铠和马铠五种。而且,在虎牢关三英战吕布时,吕布不但身穿西川红棉百花战袍,还体挂兽面吞头连环甲。
这个时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七擒孟获,大战乌弋国“藤甲军”时,乌弋国军队使用的藤甲。彼时的藤甲已非昔日可比,不但用料精细,经油浸日晒十几遍,制作还十分精良,穿在身上刀箭不入,而且遇水不湿,渡江不沉。藤甲利用了“以柔克刚”的力学原理,相比笨重的铁甲不利于士兵的行动,藤甲在这方面更胜一筹。
以重量而言,宋代的盔甲可在重量上排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宋仁宗时期,为了对抗夏辽骑兵,北宋军队采用重装步兵,密集阵容的战法。《武经总要》记载,当时宋军步兵的负荷,包括兵器在内,达到了40公斤左右。
人类对盔甲的依赖一直持续到16世纪末,在这期间盔甲虽然在历朝历代都有所改动,但在形制、款形和用料上都没有较大的变化。16世纪以后,火器的出现,宣告热兵器时代的来临,老式的盔甲因无法抵御子弹的打击,开始衰落,最终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