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为志业(二)
——读《教师的使命》
“小学教育只能用人性方式来做的,而不是按你想想把他教育成谁来做”。这是张文质老师的《教师的使命》里的一句话,读来感触特别深。一句话:只有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兴趣、主动性、积极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健康情感,促进学生的成长。
一、教育要顺应人的本性
很多时候教育的评价标准就是分数,考得好俨然成为评价学生成长最核心的东西。为了提升班级的考试成绩,有时不惜穷尽一切方法手段。有老师调侃我们的教学方式“管它白猫黑猫,逮到老鼠就是好猫”。管你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只要考试有分数就是好老师。顺着这个标尺,分数高的学生就成了优生,分数低的自然就成了差生。
读过张老师的书,让我明白,教育不能因功利心而迷失,也许一个孩子现在成绩差一点,但这并不代表他的未来一定不行。这种唯分数的评价太单一、片面、抽象。而且这种唯分数论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忽略学生们的美育、德育,常常孩子们特别期待的美术、音乐、信息课都被数学、英语、物理等等科目取代。殊不知,每次这样的情况孩子们心中都有无数个不愿意和愤恨,但又无可奈何。孩子们的天性就这样一次次被压制,被按头吃草。这样,孩子们何谈快乐?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分数固然也很重要,但绝不是唯一的因素。
二、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
教育是慢的艺术,也即教育是按部就班、因循守旧的,不是揠苗助长。
今年的“教育双减”在网上引起了热议。有人认为取消文化课培训机构给家长减轻了经济负担,但有更多的声音认为取消不得,即使取消,还会出现”一对一“辅导,普通人家更是承担不起。这样就出现了一个热词“内卷”。越是大城市越卷得厉害,小学学初中内容,初中学高中甚至竞赛内容,到高中的时候已经甩别的同学好几条街了。这时候孩子也确实取得了父母心目中的成就。我们总想着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其实那只是我们家长的焦虑和虚荣在作怪而已。我们早早对孩子进行早教,让孩子加速奔跑在应试教育的竞争跑道上,不能停歇。孩子的疲惫不堪可想而知。
李镇西老师有一本书《幸福比成功更重要》,告诉我们幸福是孩子一生的事。教育应该是唤醒,是激发,是鼓舞,是引导,教育之道应以人为本,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教育是个漫长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
三、教育要激发孩子自驱型成长
“做为一名教师,要善于讲故事,让孩子从故事中慢慢领悟,让孩子自己纠正才一种真实的成长”。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自驱力就是一个人行动的动力是来自自己内部。只有孩子主动去学习,才有可能学得好,又学得开心。鸡蛋只有从内部打破,才能获得成长。
精彩的故事丰富着生活的色彩,润泽着孩子的生命。每一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给孩子们讲蕴涵道理的故事,孩子们会易于接受。所以多用故事来激发孩子比一味的批评教育要有效很多。
教师要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自己就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只有拥有足够的知识,老师才能不断刷新故事内容,这样讲起故事来才能做到信手拈来、娓娓道来、有情有理。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需要一潭水。做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努力多读书,才可能成为一个善于讲故事的高手,也才能让故事激发孩子成为现实。
尊重教育,努力修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