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水深思维模式学习计划

1万字!我的整套信息整理术,从现在开始,让笔记和阅读优雅高效!

2019-10-10  本文已影响0人  徐阿渺

体系这种东西,学的知识多了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只不过这种最初的框架仍需要打磨从最初的纸质笔记,到电子笔记,试过了各种笔记法,重构了很多次已经搭好的框架,最­终也算是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方法­论和知识体系,这套方法论是由时间管理、信息管理,刻意练习,深度阅读,高效学习,效率工具融­合而成,取其精华,符合人脑的认知习惯,虽说可能不适合绝大数人,但是却很适合我。对于我来说这套方法论至少让我获得了:

1.高效的信息整理

2.深度的信息阅读

3.完备的工具运用

4.系统的知识体系

5.巨大的知识宝库

6.极速的信息调用

7.隐形的思考脉络

再次表扬一下自己,这算是人生的一次小进步吧!今天我把这个方法论分享出来,一是梳理下自己的思路,二是希望能准这个方法论实现它­的价值。

工具,精通一样就可以受益匪浅了,真的没必要费太多的精力去学特别多的工具,工具一多虽说多了一种选择,可真当用的时候那就真的是遇上选择恐惧症让你无从下手,千招会不如一招精,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然后打磨它直到它成为了你的一部分。

我记笔记的工具最开始的是纸质笔记本,好的,烂的,精美的,皮革的,糙的,带密码锁的,不带的,方形的,圆形的都算是用过,可这笔记本这儿用一点,那儿用一点,虽说记满了一整本,可当你想查点笔记里的资料时翻这儿翻那儿着实是费时间,于是决定转移到电子笔记。

电子笔记的软件有很多,OneNote、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Notability、Goodnotes5都用过,在尝试的阶段,记的笔记一段时间迁移到这个软件,一段时间迁移到那个软件,搭建的框架是拆了建,建了拆,终于经过我的一番折腾,我摸索出了一套笔记方法论和最适合我的笔记软件。

首先唠叨两句,介绍一下我的电子笔记史:

1.有道云笔记这个软件很适合一些轻笔记,而且对非VIP用户很友善,我最开始就一直再用这个软件,但是说真的,这个软件不是那么强大。

2.OneNote是个不错的笔记软件,我最看重的是它有序的分区和分组,非常适合有体系有逻辑的笔记记录,而且做出来的笔记颜值很高,但是它的同步功能真的很看缘分,还有它的检索功能并不是很强大,而且对各种附件的兼容性比较差,这就使得它只适合做一些很有体系和逻辑的笔记,对于其他类型的笔记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3.Notability和Goodnotes5是iPad上做的最好的两款手写笔记软件,搭配Apple pencil体验超棒,刚入手iPad是一直迷这两款软件,以前做的笔记也几乎都转移到了这上面,它俩很相似,就是操作逻辑不太一样,GN更像是纸质笔记本的体验,NB更像是电子笔记的体验,使用一段时间后我还是选择了Notability,因为我比较喜欢它简约的风格,而且UI设计很丝滑,还有一点就是我做过实验,NB的耗电比GN的小。但是后来我发现虽然它的手写很爽但打字时真的很难受,还有虽然它拥有强大的手写识别能力,但检索时总会漏掉一部分,可能我写的字太飘了。

手写的好处是可以加深理解,有利于创作手写有很多好处,可以帮助记忆加深理解同时也更有利于创作,这是实话,除了记笔记,一般我的创作都是在 iPad 上的Notability上完成的,先手写创作完成后再转换成文字。

4.最后就是印象笔记,印象笔记既可优秀的文字编辑,还有流畅的手写体验,最核心的是它的标签功能,实现了快速而强大的分类和检索的需求。

以上的便是我的笔记史,接下来进入主题,也就是方法论的部分。

注意一下!!!讲的时候按整理模式的一套顺序逻辑来讲,检索逻辑(标签系统)会放到整理模式里的贴签里来讲。

这个方法论的核心:

有序,有效,可调用

也就是说我的整套思路的设计都是以这三个核心原则,并以印象笔记为砖瓦建成,但是要强调的是这个方法论不只适用于印象笔记,它只是这个方法论具体到这个软件的一个变形,它仍然可以模仿迁移到其他的工具上,核心不变,就是形式变了。

这套笔记论简单而又充实,就像我的生活。简单是因为它只有两个部分:整理模式和检索逻辑,充实是因为它能包罗万象。

先说整理模式:

它由收集,分区,贴签,润色、生成五大部分组成。乍一看和时间管理的核心很像:

搜集,排程,执行。

时间管理虽说是属于管理学范畴,但只要把里面的管理学思维提取出来就可以加以运用,这样的模式有个极大的优点,就是既能不漏掉每一条重要的信息,还可以充分地将其吸收理解。

接下来说一下整个流程,

收集

首先是收集,任何你看到的信息,比如公众号的某篇文章,知乎的深度文,简书的美文…只要你产生了想要阅读的念头就把他收集起来,此时建一个笔记本名为:收集箱,用以收集各种信息,这样就把你想要阅读的文章集合在了一起,而不是把各个信息散落在各个app的收藏里,这样既省去了你去各个软件的收藏里寻找的麻烦,而且还能避免忘了阅读的尴尬场面。

分区

第二部是分区,分区是对信息的初次整理,信息分两级管理,第一级是区,第二级是笔记本,一个笔记本就是一个主题,比如结构思考力就是一个主题,于是就把这个笔记本命名为结构思考力;

区是把相同类型的笔记本放到一起的,对于区的创建,你需要“挖三个坑,种三棵树”,简称“三坑三树”

挖的三个坑分别为:【个人】、【工作】、【学习】,种的三棵树分别为:【思维树】、【能力树】、【技能树】

为何这样分?因为这样是目前我找到的最适合大脑习惯的一个分组,这个分组是时间管理思维和三重心智加工融合的产物,《超越智商》这本书里面的三重心智加工可能是目前对大脑的认知学习最完备,最有效的一个研究,所以被管理后的知识体系符合心智加工流程的话,效率会更高。

在这儿对三重心智加工简单介绍一下,更有利于你对这个方法论的理解:

如果你看过《思考快与慢》,肯定知道系统一和系统二

系统一速度快、负荷低,无须对所有可能性进行分析的特点,同时具有自动化的特点,从而执行迅速,只要有触发自己刺激出现就会强制性执行、不需要有意注意、平行运作不影响算法心智加工。【技能树】诞生于此!它是自动化的表现,比如PPT、吉他、写作、英语、编程、绘画……

系统二是指我们平时口头所说的智力。如果说一个人智力很高,一般上是指这个人的系统二好。它是一种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对关系的认识,类比、演绎推理能力,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等。它较少地依赖于文化和知识的内容,而决定于个人的天赋。【能力树】诞生于此!虽说依赖于天赋,但可通过深入挖掘以及刻意练习来提高,比如学习记忆术、速读、结构化思考、创造力……

三重心智加工建立在系统一和系统二上的研究,区别于它的就是三重多一个反省心智,多出来的这个能解释更多的问题,可能是目前最完善的大脑认知流程的研究。

反省心智是对人类心智过程进行整体监控、帮助执行决策与判断的心智加工过程。是理性思维的表现(看到了吧,理性和聪明不是一回事),它就像你身后的一个摄影机,从第三者角度观测你的一举一动。【思维树】诞生于此,思维的学习就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全面的分析和决策,比如多元思维模型(各种学科思维的集合体),单单只是把这里面差不多100多个思维模型学会了,就足以获得普世智慧,像里面的

比如心理学的铁锤人综合症,双轨分析原则,逆向思维模型,误判心理学…….

经济学中的沉没成本,非连续性模型。

生物学学科中的自然选择,,递弱代偿

物理学的临界点模型,

数学的复利模型,

化学自我催化模型,

认知科学的刻意练习理论。

三棵树已经栽好,这也就意味着一个完备的系统性学习框架已经建好,接下来就是对碎片化学习框架的搭建,以及对生活节奏框架的搭建。

这里挖三个坑:【个人】、【工作】、【学习】。这里是碎片化信息的驻地,所有碎片化信息都往对应的坑里填就行。

我的【个人】坑里的几个笔记本:

大方向:用来规划人生路线,以及生活远景,都是一些很大的很遥远的东西,比如挣一个亿啦~

规划:用来规划较长的一段时间,比如最近的健身,就把健身所要的日程表,目标,动作的讲解和组合等整合在一起,还有减脂饮食计划,把营养成分表,菜谱,以及一些食物的功效整合在一起,还有最近的作息计划,最近专注的项目等都放在这个里面。

每日思划:这里面是具体到每日的计划,每日的反思,以及每日对自我行为习惯的记录,用以了解自己,研究自己。

清单:这个是清单的集合,比如学习清单、阅读书单、购物清单…...

生活笔记:用以记录生活,比如路上听到的故事,自己的某些有意义的经历,生活经验和小技巧,再比如旅游后写一篇攻略和游记以及对旅游城市的研究……

我的【学习】坑里的几个笔记本:

读书笔记:在读书时记的笔记以及读后感。

学习笔记:研读碎片化文章做的笔记

杂学知识库:记录各种知识,借用标签系统实现快速检索(第二大部分详细介绍标签系统)。

专业知识库:记录我正专攻的专业类知识,也是通过标签实现快速检索。

我的【工作】里的笔记本就不详细讲了,概括的讲分为主业和副业,只要和主业相关的就放到主业本里面,和副业相关的放到副业本里面,通过标签系统进行快速索引。

贴签

贴签这部分是个大块,内容很多!这里正式介绍标签系统和检索逻辑。

标签系统是检索的灵魂,因为它既可以实现逻辑性很强的有框架的体系搭建,还可以实现不同体系的信息交叉,从而实现一个隐形的信息网络。值得注意的是,你可以给一条笔记贴上很多个标签,这是实现信息交叉的途径,千万别舍得用标签,符合标签意思的贴就行,贴的越多检索时越准确,不过不要贴太多,不然会浪费时间。

前面说过OneNote很适合逻辑性很强的有框架的体系,但它所形成的到底还是线性关系,并不能实现跨体系的网络构建(据说安装插件能够添加标签功能),所以标签系统的确是一个神器。

标签系统的两个核心是:基本索引和快速索引。

基本索引我已经搭好,不建议更改,不过如果你有更好的可以改;快速索引是根据个人需要来建立的,它是用来弥补个别笔记本不成体系的不足,因为印象笔记是按三级分类设计的:笔记本组(区)、笔记本、笔记(ps:这是一种高效的信息管理模式,很多信息管理都是按这个整理的)。

举个例子解释快速索引的作用,比如上面说的【工作】里的副业,副业已经是笔记本了,往下创建的只能是笔记,无法形成体系,所以要用标签系统对其进行分类管理。我副业是弄自媒体的,里面的信息一定要有分类,比如策划方案、产品报告、体系架构、合同协议、宣传软文等,只要有信息就去贴上相应的标签,以后比如用到了某个产品报告,直接点工作快速索引查找,所有想要的产品报告就都有了,按时间排序后直接找名字就可以很容易找到。

基本索引的逻辑顺序是:来源、目的导向、分区、体裁、心智管理、信息管理、知识体系(偏人文)、知识体系(偏自然)、知识体系+、其他。另外还有两个快速索引:工作快速索引、专业快速索引

你可能会说,这TM也太复杂了吧!没错,这还是没有展开的,展开后更大。

贴标签的过程是一个锻炼脑力的过程,它既能让你挖掘信息的更多价值,让你竭力去想这条信息有什么价值以及如何应用等,更深层的意义是它又可以帮助你强化你脑中的知识体系,每一次的分类贴签都是一次强化,都是一次深度思考。

先简单介绍一下基本索引:

来源:就是你信息的来源,人脑特别擅长记忆地点,要不然怎么会有记忆宫殿这样的记忆术呢。来源可以实现用模糊性来提高你检索的准确性,比如你一个月前在知乎上看了一篇文章,但就是想不起来名字,所以用来源里的知乎进行筛选,从而更能接近所得的信息。

来源的内容:公众号、知乎、简书、豆瓣、其他平台、视频资源、有声资源、书、网页、生活实践、交流、自我生成/灵感。

前几个是平台,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习惯进行标签创建,后边的是媒体的性质:有的是视频媒介,有的是声音媒介,有的是从书上看到的,有的从网页,有的媒介是生活,有的媒介是人,有的是自己独立创造完成的,后边的同样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习惯进行标签创建.。来源这个部分灵活度很高,因为每个人常接触的媒介是不同的,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

目的导向(用处):目的导向是对信息如何应用的挖掘,也是最容易在调用信息时想到的,就是说如果我此时想用一条信息,一般第一感觉就是它的用处,比如创作时想找一素材,就在目的导向里找到素材标签进行筛选。

目的导向的内容:方法经验、风险掌控、精神境界、思维拓展、素材、效率、信息情报、自我管理。

想获得某些方法经验,或为了掌控风险、或提升精神境界、或进行思维拓展、获得素材、提升效率、得到情报、对自己进行管理…这些都是我常用的信息用途,每个人常用的信息用途的种类和频率都是不一样的,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调整。

分区:分区的内容有:个人、工作、学习(学生党还可以添加一个学校)。

你可能会问前面不是有【个人】、【工作】、【学习】三个笔记本了嘛?

这里强调下,前面的笔记本时对信息的初步划分,是相似信息集合扎堆的地方,并不是实现快速检索的功能,分区存在的意义是在检索时能专一的进行选标签,而不是一边选标签,一边去翻笔记本从而降低效率(像前面讲的【技能树】、【能力树】、【思维树】都会在标签中出现,不过为了容易检索,名字会做简化)。

体裁(它是什么):当你在思考信息的体裁时实际上是在问这个信息是什么?所以说嘛,贴标签的过程是个深度思考的过程,当你能熟悉流畅的运用这套检索逻辑对信息贴上标签,你脑中的一个思考体系其实已经悄然建成了。

体裁的内容:清单、指南、定律法则、读书笔记、故事奇闻、杂记随笔、深度文、系统化、碎片化。(报告总结、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宣传文章这些也是体裁,不过我把它们放到了工作快速索引里面,因为毕竟它们是很常用的)。

举个应用的例子:比如我在豆瓣上发现了一个很好的书单分享,于是把它保存贴上清单的标签,再比如在公众号上看了一篇深度好文,于是保存贴上深度文标签,又或者看到了一篇叫你做菜的文章,于是保存贴上指南的标签…

心智管理:心智管理是人一生中要提升的五大能力,它们分别为智商、情商、逆商、财商、健商。

具体讲就是提升智力、人格/人际交往能力、抗挫能力、正确的金钱观、健康的生活观饮食观作息观。这个标签可以在你像集中学习某一商时快速进行索引。

信息管理:信息的分类分为四种:技能、能力、思维、知识。这样的分类前面说了是根据三重心智加工推导的,至于为什么还要在标签中重现前面也说了,是为了在检索时能专一的进行选标签,而不是一边选标签,一边去翻笔记本从而降低效率。另外知识这一标签要说一下,知识标签是各种零碎信息的集合。比如历史小知识,地理小知识,科普小知识等。

知识体系(偏人文)、知识体系(偏自然)、知识体系+

这三种体系既独立又联系,联系是因为这个体系本是一个整体,独立是因为把一大块知识体系分成三部分,每一部分各有其特点,从括号里的标注就可以看出一个是偏人文的,一个是偏自然的,还有一个+是补充。

知识体系(偏人文)里的内容:法学、教育、历史、文学、五位一体(经济、社会、生态、文化、政治),医学、心理学(这里面有个心理因果论,是我感兴趣自创的,为的是研究人的心理,以及什么心理会造成什么影响)

知识体系(偏自然)里的内容:物理、力学、工程学、化学、农学、生物、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大气学。

知识体系+:管理学、战略军事、系统学、信息学、哲学、宗教。

前面说过,贴标签的过程是个深度思考的过程,当你能熟悉流畅的运用这套检索逻辑对信息贴上标签,你脑中的一个思考体系其实已经悄然建成了;同时贴标签的过程是一个锻炼脑力的过程,它既能让你挖掘信息的更多价值,让你竭力去想这条信息有什么价值以及如何应用等,更深层的意义是它又可以帮助你强化你脑中的知识体系,每一次的分类贴签都是一次强化,都是一次深度思考。

其他:这个是对整个标签系统的拓展,因为前面说的基本都是对的体系,对的的体系还不完整,所以把的体系放到“其他”的标签里。

其他标签里的内容:人(角色)、人(时期)。人生在世,无非成长和身份四个字,成长就是在时间的尺度上对人的一个分类,角色是指人在社会上扮演者各种角色,一个人它的角色可能既是一位顾家的丈夫,又是一个称职的工作者,所以用角色分类是一个很有温度的分类。

人(角色)里的内容:家庭成员、女朋友(男朋友)、社会人员、学校人员、职场体制人员。一般人接触的特定的场景人员也就是这几个,当然这可以根据个人习惯添加。举个例子:你在知乎上看到一篇如何和女朋友相处的文章 ,就可以把女朋友这个标签贴在这篇文章上,又比如有篇与朋友的相处之道,就贴上朋友这个标签,当然你会遇到适用于大多数人员的情况,这时别吝啬,多贴几个标签没人会给你要钱。

人(时期):这是按人的年龄划分的,内容为:孩童、青年、成年、中老年、老年这五个时期。也是举个使用例子:比如在某个平台上看到一篇关于老年人养生的文章,并且你想讲给你家的老人听,于是保存贴上老年的标签,再比如看到一篇育儿的文章,就给他贴上孩童的标签。

一篇文章无非是对物或对人的阐述,或是同时对人和物的阐述,对物就用对物的体系,对人就用对人的体系,如果都有就同时用呗。整个标签体系下来我觉得十分完善,既对人也对物,既有对信息的深度思考,又有逻辑清晰的分类,而且还很灵活,可以用主体框架根据自己的习惯进行调整,可能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有些复杂,但体系就是这样,复杂也要驾驭,贴标签的过程就是一个锻炼脑力的过程,用多了体系在你脑中自然就生成了。

介绍完了基本索引,接下来介绍快速索引.

快速索引的原则:快速索引是根据个人需要来建立的,它是用来弥补个别笔记本不成体系的不足,因为印象笔记是按三级分类设计的:笔记本组(区)、笔记本、笔记(ps:这是一种高效的信息管理模式,很多信息管理都是按这个整理的)。

举个例子解释快速索引的作用,比如上面说的【工作】(笔记本组)里的副业(笔记本),副业已经是笔记本了,往下创建的只能是笔记,无法形成体系,所以要用标签系统对其进行分类管理。

我副业是弄自媒体的,里面的笔记一定要有分类,比如策划方案、产品报告、体系架构、合同协议、宣传软文等,只要有信息就去贴上相应的标签,以后比如用到了某个产品报告,直接点工作快速索引查找,所有想要的产品报告就都有了,按时间排序后直接找名字就可以很容易找到。

润色

润色体系体系简介与使用场景

这是第四步了,这一部分是研读笔记的方法,通过这套润色体系从而达到有效的吸收。值的注意的是,这套体系适合深度的中篇或长篇文章,对于像一本书这样的本身就逻辑清晰,有体系的,应使用这套工具体系的变式。

总的来说,这套工具十分的简单,但却能很有效的提升你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且读完后你会很直观的看透一篇文章的逻辑和思路。

先说为什么能够提高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它的原理是什么?

敲重点!!!下面所讲的不仅适用于笔记的研读,而且适用于任何形式的学习。抛开笔记论不说,单单是明白知识的种类就可以让你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学习能力成倍增长,就算不能成倍增长,也能保证你学习的有效性。

首先知识有两大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最常用的。它们是判断一个事物属于哪个类型,也出现在各式各样的决策中。  这类知识对应的关键词一般是主谓结构。你会自我提问“它是什么”来明确输入输出,问“为什么是”来决定判断的边界。

举个例子,当你学习“狗”这个概念时,并想知道什么是狗时,你会提出:狗(主语)是(谓语)...?或者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你会提出:牛顿第二定律(主语)是(谓语)...?这两个例子是主谓结构,同时定义了输入(主语就是输入),通过整合各种信息来获得输出(得到的宾语就是输出)。

这就是在学习陈述性知识。面对这种知识,有效的应对方法便是去问它是什么,就像前面所说是为了定义输入和输出,同时再问为什么是来判断所学概念的边界。边界,顾名思义就是知识的界限 ,比如当你学会了“狗”这个概念时,就能知道了狗和猫和狼和狐狸的不同,并能将他们区分,这是边界,如果你的边界不明确,那么可能分不清了狗和狼的区别,所以一直要问,它为什么是狗?以此来明确狗这一概念的边界。

程序性知识是另一种知识,只是不再是判断类别,而涉及如何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程序性知识对应的关键词一般是动宾结构。你会自我提问“它的目的”来明确输入变成什么样的输出,问“如何达到”来明确具体的步骤。

举个例子: 我要赚一个亿,它的关键词就是赚(动词)一个亿(宾语),它就是涉及到从一种状态(没有一个亿)转变成另一种状态(赚够一个亿)。

或者另一个例子:我要学吉他,它的关键词就是学(动词)吉他(宾语),它的状态转变就是从没学会到学会。

这就是学习程序性知识。面对这种知识,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去问它的目的(赚够一个亿、学会弹吉他),如何达到(如何赚?如何学?来确定具体的步骤。

所以面对程序性知识是你用了陈述性知识的方法,或者面对陈述性知识时你用了程序性知识的方法,都会适得其反,没有效率,为什么有人学的很明白?为什么有人学不会?差别就在此,方法对了,解决掉问题是必然的事。

润色体系的诞生:

润色体系也就是所说的工具运用体系,就是深度阅读一篇文章的方法,还有阅读书的方法。

具体如下:

红色就是问题或提问,就是在阅读文章时作者提出的问题或自己阅读后产生的问题,只要是红色的,就说明有疑问需要被解决。它可以让你明确你的问题是什么(也就是前面说的输入) ,从而确定知识的类型以选择应对策略。

蓝色写自己的批注、感想、灵感等,只要是自己写出来的都用蓝色写出。这一部分是捕捉发散性思维(人在发散性思维下想到的信息往往极具价值),同时加深你对内容的理解。

灰色表示晦涩难懂,用灰色标注的部分说明需要好好思考。这一部分是在你阅读完文章后来不及思考后做的标记,为的是以后找到时间后能认真思考。

高亮:用来标注结论或让你豁然开朗的句子,这个标注意味着高度的浓缩。前面讲的笔记的原理说过定义输入输出,这个高亮就是输出,和前面的红色标识(输入)相对照,从而明确输入与输出的关系。

横线:用来标示逻辑点和条件,逻辑点就是一段文字的核心。比如下面这段文字(画横线的就是逻辑点):

条件也就是论点,论点为结论服务,是为了证明结论的正确性而存在。就像是康奈尔笔记法的左栏功能,当你读完文章后只需把横线部分提取出来就可以制成一张导图,它可以让你知道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斜体:标注例子和解释,就是为了具体说明某个论点举的例子和做出的解释,这个是为了标示从输入得到输出之间的过程。

举个应用了全部标示的模板:

阅读就阅读嘛,干嘛这么麻烦?其实也是,阅读根本用不到这么大费周章,毕竟现在的很多文章都很水很没营养,不是八卦就是意淫文。

但是有时候你真的会碰到对你影响很大的文章,这类文章就有了深度阅读的价值,每当遇到这样的文章我就由衷的感谢作者,打心眼里的感激,所以这套润色体系用心打造,为的就是好好的阅读那些用心写的文章。

生成

生成部分就是总结,如果你听说过康奈尔笔记法,那就很容易解释,康奈尔笔记法讲纸张分成三个部分,左边写思路,右边写具体内容,下面留出三四行作为第三部分写总结和感想。像这样:

生成部分就是吸收了康奈尔笔记法的本质。

康奈尔笔记法的本质:利用生成效应

生成效应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人们对自己生成信息的记忆效果,要好于单纯阅读所取得的记忆效果。就是说把学到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比如写作、演讲。费曼技巧的核心在于解释,而解释就是利用了生成效应,你解释得用自己的话来讲吧,对方要是听不懂还得变着法用自己的语言讲,这一解释就高频率的应用了生成效应,所以吸收和内化的效果最好。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说费曼技巧是最厉害的学习方法,康奈尔笔记法是最有效的笔记法。

其实最厉害的不是它本身,厉害的是这个效应,只要了解了这个效应万物皆可盘,变着法应用就行了。所以我给我的笔记也加上了这个效应,生成部分就是这样诞生的。

笔记论的生成部分其实特别简单,就是在文章最前面用自己的话阐述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他讲了啥,问了啥,你学会了什么,没学会什么,以后要怎么做?

你也可以把润色体系中画横线的部分串起来制成思维导图供复习参考,甚至可以描述自己在读文章时的心情和心理,从而觉知自己,反思自己,以便观察和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

文章整体框架总结.

梳理一下文章的思路:最开始先介绍了这套方法论对于我的改变,之后是我的笔记史+一些APP的使用体验,往后是方法论的核心,之后是整理模式,在介绍整理模式时,对这个模式进行了简介以及这个模式是怎么来的。之后是对模式的详解:

收集:它的原理和优点。分区:包括区的创建(三坑三树),以及它的理论支持、使用方法。贴签:这部分介绍了标签系统的简介,对快速索引的解释,以及对基本索引的介绍,包括它的逻辑的详细阐述,具体内容,应用例子,之后是对快速索引的介绍。润色:介绍内容包括润色体系的简介,原理,详细介绍,简单模板展示。生成:这部分介绍了生成是从哪儿衍生出的,以及它的原理和应用。

整篇文章10005字,用了一星期完成,包括配图、排版、审阅、发布。

最后还是要说一下,人一谈到体系就喜欢吹牛X,文章一旦包裹了高端的外衣就有了扯皮的毛病,这篇文章也不例外,希望读者能时刻保持批判性思维。价值这种东西是个相对的概念,也就是说这套方法论并不一定适合大多数人,毕竟是我自创的,可能只适合我这种人,把它分享出来是因为可能会有人用到它,可能会给一些人某些思路和启发,虽然应用了一些理论原理但,并不代表高端,只是说合适有效,它的完善只是对于我来说达到了相对的完善,客观的讲仍有很多漏洞和多余,所以欢迎各位读者朋友交流批判指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