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0 思想觉察:知易行难
课题分离也需要刻意练习
晚上我看见杜老师在吃橘子,于是心里升起了两个想法:
1、自己一个人吃,都不知道给我分享!
2、都这么晚了还在吃东西,不是说好要减肥吗?真是不自律!
于是内心就产生了情绪,但是又不想直接去说指责的话,因为我知道那样很伤人,谁也不愿被指责。
所以,我说出了这样一句话:橘子好吃吗?
这时,杜老师心里也产生了相应的情绪,心里也猜到了我的想法是什么。
然后,我两就这件事展开了讨论。
我向他澄清了我说句话的目的,我知道这是我的认知所产生的的情绪,与他无关,不过人的情绪脑是强大的,它不会因为你认识到了问题就不会产生任何情绪,所以我还是忍不住说那句话,我以为这已经是我通过改正后说出的比较好的话了,但杜老师给我的反馈是,这样一句话依然能让人感受到里面的情绪所在,似乎还是把问题归咎于他,让人觉得很内疚很自责。
他认为,我完全可以在他吃这个橘子之前就阻止他,或者,吃了后换一种方式告诉他,让他感受到我是关心他的。
我问他觉得怎样的表达方式是比较好的呢?
他认为完全可以这样说:亲爱的,虽然橘子很好吃,但是现在这么晚了你吃的话会不利于你减肥和身体健康哦。
如果我能这样说的话,他就觉得好很多,能够感受到我的关爱而非情绪。
有时候尽管知道话语背后是为他好,但是表达方式还是会让人觉得难以接受。
这也让我开始反思,好的说话方式,表达方式真的很重要。同时,有些道理,知道是一回事,能做到又是一回事,知易行难。需要我不断通过刻意练习来把好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强化成我们的本能。
我以为我在心里做好了课题分离,但在行为方式上,其实并没有真正做到课题分离。或者说我的课题分离还是一种伪分离,因为我内心还是一种期望对方按照自己想法去做,而如果做不到,我就用课题分离来进行自我安慰。从内心上, 还没有做到真正的去尊重对方的行为习惯。
真正的课题分离,其实也不是完全不管别人,因为对于自己在乎的人,我们也需要及时善意的提醒,而这份提醒应该仅仅是提醒,不要带有任何目的,也就是哪怕对方在我们的提醒之后,我们依然发自内心尊重对方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