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录(十二)
/41/
昨天一位工人女友告诉我,她打冠状病毒防疫针了。她们小区有很多人不肯打,理由是“不要钱,一定是拿人做试验。”这位朋友倒很有见识,对那些人说:“假如收150元一针,你们肯定都打。”她说的情况,令我啼笑皆非,说明这些人没见识。这个群体,应该不是少数,只知天上不会掉馅饼,凡事皆需花钱,不关心国事。
若没见识,便很容易受商家利用。佩如某种衣服80元一件,不好卖。商家利用一些人的上述观念:“价格低不会是好货。”把80元改成280元,便有多人问津。商人很会研究心理学,一猜一个准。
咱们国家防治新冠肺炎,在国际处于远远领先地位,疫苗也是最先研制,使用已达半年之久,还在不断支援其他国家,供不应求。就这个问题来说,生在中国应该感到自豪,居然怀疑国家拿老百姓做药物试验,真是不可理喻。
也有些年轻人不肯打 。他们带着侥幸心理,认为周围人都打了,没有传染源,就没事了,这也不对,就目前情况看,防范永远很必要。
疫情防治之所以难度较大,是因为人口流动性带来传染风险。东西方的差距是思想文化差异,基本表现是民众不配合国家行为。西方人讲求全面自由,不听政府的劝告与安排,引发较大感染面。我们因为国家防御得力,反而使许多人放松警惕,使疫情时有反复。
/42/
人皆需要朋友,朋友之间,经常走动,礼尚往来,丰富生活,增添乐趣。朋友也不能太多,多了难于应付,稍有不慎,难免得罪,自落没趣。我不喜欢广泛交友,有朋友一二足矣!也不爱方方面面周到来往,只希望有个能说心里话,而又不担心被出卖的朋友。
退休前忙于工作与家庭,没感觉缺少密友的遗憾。退休后比较闲适,人生思考的积累也想有个朋友倾吐。“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抛去一片心。”是工作时候,接触人较多,必须牢记的警言。退休之后,普通百姓,忌讳自然减少。
有位同学,在校时与其相处较亲密,工作后几十年没通信息,退休前偶遇,方知她已是大学教授身份。与其说时论事,谈天说地,很是默契。来往几年,没料想她身患重疾,两年前谢世。喜爱独处的我,甚感孤独。
人一辈子有许多话想说,有些不能说,能说的无人可说,无奈之下写写,也是宣泄。也有不能写的,若有朋友说说,当然最好。去年初,加了一位网友,原本故交,因升职市区,二十几年未见。此君毕业于北京大学,思想深邃,很有情趣,虽然从政出身,但爱好文学,在微信上与他谈古论今,倒也解些寂寞。老同学有几位,偶尔联系一下,各有自己的生活圈子,不便时常打搅。
也有几位真心待我的老友,只是跟她们无天可聊,每日必发问候信息过来,皆是转来转去的吉言好语,出于礼貌也需回复。人家好心好意,我却厌恶那些不断重复的内容。
我知道她们转的皆是专业人士编出来赚钱的东西,所以十分不喜欢。我这人恐怕很不容易相处,自己俗人一个,心里却容不下半点的俗。
/43/
人到晚年,闲时居多,说是什么都不想,那是骗自己。想的未必都是美好与快乐,和年轻时候的成就与辉煌。一生经历的伤痛与教训,个人境遇以及历时社会特点,都会像影像视频,一次次重新放过。
知识、个性、阅历,与社会认知联合起来,左右人的想法。阅历简单的晚年思想也简单,关注也很少,想的都是自己的事,依靠谁,健康与否,寿限多少。阅历复杂的、思想感情丰富的,尤其是经历过跌宕起伏的,想的自然很多,反思人生是否碌碌无为,是否留下诸多遗憾,活了一辈子,意义在哪里。
苏轼诗中有“人生识字忧患始”句子,指的应该是识字有了文化,思考、关注必然增多,除了自己,更多思考的是社会。文化知识提升人的精神高度,也会使人活得很累,忧患意识相伴一生。
然而,能为社会忧患,为国家与人民利益忧患,也是人活着的真正意义。袁隆平院士谢世,全国人民都在悼念,因为他超越常人,把自己的一生时光,全部献给了理想,献给了人类,晚年都没闲适过,忘我的一生,奉献的一生,就是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