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火融合哲思小文艺爱情青春

薛宝钗——樱红柳绿中的一段蘅芜香(一)

2017-02-04  本文已影响196人  朝雪皑皑

【红楼梦,是一声遥远美妙的叹息,也是隔绝于嚣尘之外的琼阁玉宇。小时候,爱书中种种情节,后来,爱一颗颗璀璨夺目的灵魂,在这本红楼梦的人物札记中,记下的是对这些美妙灵魂的体会和共鸣,愿与同气相求者共思之忆之,藏之勉之。】

忘记了是哪一年,上海的冬天难得的大雪纷飞,我隔着窗户,望着触地即融的雪花,心里突然出现的,却是这个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人物。

一个随着我年岁渐长,越加神往的人物,我相信曹雪芹在塑造她时倾尽心力,才会在数百年后依然有那么多人欣赏她,懂得她。

1、任是无情也动人

任是无情也动人,是对薛宝钗的注脚。

红楼梦中的十二钗都有花作喻,在第六十三回中,群芳在夜宴上抽签斗酒,黛玉抽到芙蓉,探春抽到红杏,湘云抽到海棠,而薛宝钗的签是“艳冠群芳”的牡丹,签上的注脚是罗隐写牡丹的那句诗:任是无情也动人。

如何理解薛宝钗的“无情”?事实上,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无情”,而是指她超脱于儿女私情之外,自有一番高洁情怀。在第五回中,曹雪芹就点出了宝钗的情性:在《终身误》一曲中,说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

这是何等高贵的评价,这就是曹公给她的基调:有隐士的逸脱,有冰雪的高洁。

2、宝钗和宝玉的婚姻

在品评宝钗的操守之前,我想先说一说宝钗和宝玉的婚姻,因为它让人们误解了宝钗,以为宝钗是夺人所爱者,从而看不到宝钗性格中的难得可贵。

自红楼梦传阅于世,有一个问题人们就一直乐此不疲:宝玉到底爱不爱宝钗?

其实这个问题在第三十六回里就有了答案:宝玉在梦里喊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良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这话被在床边做针线的宝钗听得清清楚楚,如果说在第三十二回里,黛玉完完全全明白了宝玉的心意,那么在第三十六回,宝钗也完全洞知了宝玉的心意。

那么宝钗爱宝玉吗?

早在第二十八回,说宝钗“因为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所以总远着宝玉,昨儿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幸亏宝玉被一个林黛玉给缠绵住了,心心念念只记挂着林黛玉,并不理论这事。”

宝钗不仅对宝玉无意,总远着宝玉,而且也看出宝玉对黛玉有情,所以暗自庆幸。

既然宝钗宝玉二人彼此都无男女之情,那么为何最后是宝钗成了宝玉的妻子?因为元春、贾母、王夫人都更希望宝钗成为宝二奶奶,因为相比于黛玉的多疑任性,宝钗的稳重平和、宽容睿智更适合担任未来贾府的主母。

所以在第二十八回中,元妃赐各位姐妹弟兄礼物,惟有宝钗和宝玉的分量一样,这就是元春态度的暗示;

而贾母在评定钗黛二人时,是这样说的:“林丫头那孩子倒罢了,只是心重些,所以身子就不大狠结实了。要赌灵性儿,也和宝丫头不差什么;要赌宽厚待人里头,却不济他宝姐姐有耽待、有尽让了。”

无论是健康的身体,还是宽容的品行,黛玉在成为宝二奶奶的筹码上,都输了一筹。

虽然宝钗并不愿意成为所谓的“宝二奶奶”,在听了婚事后,她“始自低头不语,后则暗自垂泪”,但母亲已经应承,她作为大家闺秀,一向孝顺守礼,且顾虑到宗教礼法,各方利益,最终嫁了宝玉。(当然,人无完人,这也是宝钗的弱点,后文我们再细说),在83版剧里,对原著做了很多改编,读者如果要真了解宝钗性格,务必要看原著,尤其是曹公所做的前八十回。

宝钗即使不愿嫁宝玉,她也做不了主。因为在当时的封建礼法制度下,婚姻必须听从“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特别是大家闺秀,更要严守礼法。很多大家闺秀都是像迎春这样,在婚前根本没有见过自己的丈夫。

比如晋代的女思想家谢道韫,是和班昭、蔡文姬齐名的才女,著名政治家谢安的侄女,家庭也算开明,世人称赞她有林下风气,意思是她气度洒脱,可和“竹林七贤”相比。

这样的女子可算是有较大的婚姻选择自由了吧?并不是。她一样被指婚嫁给了自己并不中意的王凝之(王羲之的儿子),婚后她也向家人抱怨过王凝之和她志趣不相投,但是又能如何呢?

在那个时代,女子并不能按照自己所愿嫁人,而只能听从父母指派,这就是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女子的命运。

宝玉和宝钗的婚姻,非宝玉所愿,也非宝钗所愿,但实是贾母、元春、王夫人所愿,更是曹公的刻意安排。

曹公设置了“金玉良缘”,并说这金锁是和尚给的,有玉方配,就是在暗示宝钗必为宝玉妻子,这在第五回里的《终身误》一曲里也埋下了伏笔,宝、黛、钗三人命运纵横交错,都不是按照自己的本意,却是命运的因缘捉弄,前世伏笔。

3、宝玉的“摆渡人”

但是,曹公设计宝钗这个人物,并不仅仅是要她来成全宝黛爱情的悲剧,宝钗这个人物,具有更深刻的意义。

在此之前,让我们先探讨,红楼梦这本伟大而美好的礼物带给我们的是什么?作者创造红楼梦的初心是什么?

在红楼梦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家族的悲欢离合,从公婆到儿孙,从小姐到丫鬟,他们从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繁华生活,到走向衰败、别离、死亡的种种命运,在这些命运之外,有底层社会的蝼蚁百姓的命运做烘托(刘姥姥等),而在这个家族命运之内,又是以宝黛的爱情悲剧做主线,更重要的是,以宝玉个人的命运的跌宕起伏做主线。

而在宝玉从群芳环绕的少年生活、到经历生离死别的爱情挫折、到考取功名,再到遁入空门这条命运主线之内,作者要传递的,更是宝玉的思想和感情所经历的巨变,他从爱怜天下所有年轻纯洁的女儿们的“情不情”之人,成为了甘愿绝情弃色的“无情”之人。

人生的况味,人生的真谛,人生本身所蕴含的悲凉、吊诡、玄妙和宏大,是每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在创造时都不会忽视的,更有很多艺术家在他们的传世之作中无休止地传递着他们对人生的感悟,比如托尔斯泰的《复活》、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毛姆的《人性的枷锁》……数不胜数,在变化莫测的命运中,主人公却在试图找到人生的归宿。就像著名作家弗莫里亚克所说的:“无论把什么样的人:女公爵、女资产者或者沿街叫卖的卖青菜的女贩,搬上舞台,几乎没有什么意义,主要是要了解人生的真谛。”

正是因为这些人物身上承载了作者对人生真谛的探索之结晶,并将其锤炼于人物的每一个人生细节中,呈现出百味交杂,这部作品才会具有牵动人心、辉照人心的力量。

宝玉的人生同样如此,从天真的“情不情”到看破红尘的“无情”,曹公为宝玉的命运添花着锦,再以大开大合的手笔,斩情缘,斩亲缘,最后铺成了一条出离尘俗情爱的道路。

我们知道,曹雪芹本人深爱佛学,对此探索、研究甚深,和他本人的命运又和宝玉有诸多相似之处,在我看来,曹雪芹的本意,就是要借红楼梦的众生命运,宝玉命运的荣辱兴衰,来传达种种人生况味,以及作者本人对于人生真谛的领悟,这也是《红楼梦》大大超越其他风月情爱小说,成为名著的重要原因。

在红楼梦中,宝钗的作用必不可少,因为宝钗将是宝玉从“情不情“的警幻仙子口中的“天下第一淫人,”到出离尘世的天下第一“无情”之人这个人生过程中的“摆渡人”,“无情”,是宝钗的品性,但宝钗的“无情”,不是如同木石一般的“无情”,更不是视生命如草荠的冷酷,而是超脱于男女之私情的洒脱,是脱离了情之束缚的通达,是洞察了情执之苦的智慧,是怜惜“多情自伤者”的慈悲。在后文中,我们再细谈宝钗的“无情”。

正因为有了宝钗的识理、识命的“无情”,正因为宝钗身上理性的、宽容的魅力,才有可能帮助宝玉从深陷情海,过渡至超于情外,从留恋花丛,到飘然遁世,我们无意评论,宝玉选择的对与错,但是,在宝玉的人生路上,在他从入世到出世的转折点上,宝钗是必不可少的“摆渡人”。

但曹公的设计还不仅于此。

(未完待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