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研读》78:礼书(一)
礼书(一)

太史公曰:世间洋洋美德!主宰万物,役使群众,难道仅仅依靠人力吗?我曾经专门访问过大行礼官,研究三代损益情况,才知道治理国家要依照人情,制定礼仪要遵循人性原则,这些做法由来已久。
人间大道经纬万千,规矩无所不通。要诱导万民讲究仁义,用刑罚加以约束,让有大德的人高列尊位,食禄重的人受宠荣,这样才能总揽海内、治理万民。人们出门都愿意驾乘,并且用金玉装饰车辆;人眼天生好色,就设计华丽耀眼的花纹观瞻;人耳喜欢听钟磬之声,就调谐八音以荡涤其心;人口喜欢品尝五味,就制作酸甜苦辣咸来细细品味;人情往来喜欢用珍贵的器物寄托吉祥,就雕琢玉器来表达敬意。为了防止人的欲望无穷无尽,淫奢无度,就有了很多相关制度,比如天子用车和摆设宴席规格、穿戴样式、音乐制度、饮酒礼仪等等。这些制度严格执行,上至朝廷,能够表明君臣尊卑贵贱秩序;下到黎民百姓,能够明确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名分。这样一来,做事就有了尺度,人情往来馈赠礼物都不能越界。对于制度失位,孔子曾说:“举行祭祀仪式时,从完成第一次献酒后,我就不想再往下看了。”
周朝衰落后,礼废乐坏,大小尊卑全部不按规矩,以至于管仲家中竟然娶三姓妇女为妻子。老老实实遵循礼法守正的人被公开耻笑,骄奢淫逸不按规矩做事的人却得到显贵。以致于孔子的高徒子夏都说:“我出门后看到物欲横流的繁华世界怦然心动,回到家中听孔夫子讲大道也很喜欢。这两种想法经常在内心激烈斗争,根本不能拿定主意。”其他平庸之人,长期在失掉教化的世界中生活,难道能不跟着成俗随大流吗?孔子强调“必须先正名分”,但在一个小小卫国却根本做不到。
孔子去世后,他的受业弟子们纷纷流散到民间,有的迁徙到齐楚之地,有的进入河北等地,最终没有搞出什么名堂,怎不令人扼腕痛息!
秦国统一天下后,把六国礼仪全部拿来,选择好的加以实行。虽然和圣贤们的想法不太一致,却能够做到尊君抑臣,朝廷运转有序,和古代相同。汉高祖刘邦光复四海后,叔孙通对制度规定有增有减,但大体沿袭秦朝,上到天子称号,下到官员和宫室名称,很少进行改变。
汉文帝继位后,诏令有关部门商定仪礼。因为孝文帝喜欢黄老道家学说,所以认为当时的繁琐礼仪只是粉饰外表,对国家政治没有好处,在总体上采取了简化方针。
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明白世务刑罚,多次向景帝劝谏:“诸侯藩辅应该和臣子一样,这是古今之制。现在刘氏大国诸侯王专治异政,有大事不专门报告朝廷,这样下去会尾大不掉。”景帝采纳其计策“削藩”,引发七国叛乱,打出的旗号就是“诛晁错、清君侧”。景帝被迫忍痛杀掉晁错,以便瓦解诸侯王联盟。从这以后,为官者只是老实享用自己的俸禄,没有谁敢结交诸侯王,“削藩”的事情也没有人敢再提起。
当今皇帝继位后,广为招纳儒术之士,命令他们一起商定礼仪。但因为窦太后的极力阻挠,十多年的时间没有成功。有的人说:“古代天下太平,万民顺服,祥瑞频至,所以才根据风俗制定制度。”
刘彻听到后,借窦太后去世的时机,马上下诏书给御史:“历代受命天子为王的,都有兴起的理由,但殊途同归,都应当为百姓积极作为,根据风俗制定制度。朝议的人们动辄就拿太古时说事,百姓还有什么指望?汉朝也是一家帝王,自己的典法不能流传,怎么去教化子孙?教化深远就会泽及后世,教化短浅自然足不出户,怎能不励精图治,奋发而起!”
汉武帝下诏,太初元年改正朔日期,变易服色,封禅泰山,修定宗庙百官礼仪,作为经典规定流传于后世。

黄其军
作于2020年2月5日(古历庚子年正月十二)
文中照片来源于网络,对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期同类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