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触碰到的那些疼痛,都会成为你的经历
入室的黄蜂1,早上被入室的黄蜂给蜇了
①今天早上在做早餐时,不小心被锅里的热油给烫了一下左手小指,马上在凉水中冲了一下,问题不大。
吃完饭洗碗的时候,看见不知道从哪儿进来一只黄蜂。
鉴于前一段时间进来一只黄蜂,在房间里呆了一段时间,几天下来奄奄一息,最后用纸包起来放到楼道里,让它自我求生。
今天这只看起来还能飞,挺活泛。为了避免几天以后又是那种命运,所以慈悲心一动,用餐巾纸包起来准备把它先放到楼道里。
不料想,这只黄蜂竟然扑棱翅膀飞了起来,好在没飞远。重新包好,然后往楼道里拿。结果在这个过程中,竟然右手感觉到一阵刺疼,被感觉到危险的黄蜂蛰了右手。
②这一刺疼让我忽然想到佛教里的几个片段。
一个是“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沙娥飞照灯”的和尚慈悲。我爱惜这只黄蜂的性命,动了善念,想要帮助它到楼道里求生?算不算是慈悲心怀?
另一个片段,拯救濒危的生命,反为其所伤,值不值得?就像我好心想把它放到门外,它却感觉到危险,用毒刺蛰疼了我,我值不值得?
记得佛教的宣传是你该救就应该施以援手,至于后果不应该是考量因素。在大乘佛教中,甚至有为了弘扬佛法,普度众生,有宣传以身饲虎的故事,可能杜撰或者以讹传讹的成分多一些。
这是大乘佛教为了弘扬佛法的说教,实际上大多数人施以援手还会考虑到救助成本的。如果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恐怕趋于自己避险的考虑,大多数人还会望而止步。
就像我这样,举手之劳,身边善事,几乎没有什么成本,因此还是应该多做。
③早上开门准备上班,看这只黄蜂还赖在餐巾纸上不肯离去。
晚上回去再看看这只忘恩负义的黄蜂还在不在。
2,人有七情六欲,工作和生活中有欢喜有伤痛
①人在遇到伤疼的时候,有两个自然反应机制。
就像我在早上被锅里的热油溅到了手上,首先我会自己把手从油锅炉灶方面挪开,避免再次伤害;第二个反应机制是,小孩子会自然把手放到嘴里去吮吸减缓疼痛,大人则会用凉水冲冲或者抹点牙膏之类的减缓疼痛。
这两个身体自然反应机制带来的行为反应效果,就是遇到危险会立即迅速躲开,可以防止自己受到进一步伤害;第二个反应机制,则属于受伤以后的后续保护机制,进一步减轻身体和心灵的伤痛。
体现在人的社会行为和反应中来,第一个机制会让人们趋利避害,快速从危险的社会环境中离开;第二个机制则会在受到伤害后,自我缓解受到的伤痛。
两个机制的结果,“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伤害的结果是让自己下次不敢轻易触险。
②坐车上班,伴随左右手隐隐微疼,思绪飘到人生活的现实中来。
人有七情六欲,无时无刻不在体验到工作和生活的欢喜伤痛。
开始的时候,你一片真心待人接物,慢慢在现实的竞争丛林里,为了生存,你也只好被打磨得失去了棱角,自己给自己披上了契科夫所说的套子外衣包装。
就像现在广为诟病的路人麻木不仁效应,为什么会出现?许多法律界人士直接指责当年的彭宇案件判决。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彭宇当年到底撞没有撞那个倒地的老人?结论不确定。法律上有一个疑罪从无的设定原则,就是说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这个人有罪,法律是不能做出有罪的判定的。
当年道路交通没有这么发达的天眼网络,只有两个人各执一词,道旁证人怕惹麻烦不敢或者不愿出来作证说出真相。当时主持审判的葫芦僧法官,为了不产生上访缠访抹稀泥,就推定彭宇撞上了老人。理由是: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去扶?
在这样的混蛋逻辑基础上,谁还敢去帮助一个道旁倒地的路人?虽然现在也有几个解气的判例,比如2018年轰动一时的于海明正当防卫不承担法律责任的龙哥刘海龙砍人反被砍事件,公共电梯被劝阻吸烟恼羞成怒心脏病发作二审法官判劝说人不承担法律责任,等等。
大部分人,遇到需要救助的时候还是会心存顾虑。现在会看到,即使一边救助,一边也要同时留下证据比如录一段视频或者拍照片,以防被讹诈。
3,生活的真谛是知道了生活的疼痛,依然热爱生活,因为这才不失其赤子之心,才是真的活着
①,看到有次采访,写《活着》的作者余华接受哈佛大学学者询问的时候,被要求用一个词描述余华创作的小说,他说了一个“痛”字。
余华的小说中,反复说到中国在变革社会动荡时期,人们经历的各种苦难带来的痛楚。在余华《十个词条里的中国》提到了,作者笔下的人物经历的各种痛。
在这部书的后记里,他以切身经历,写下其中之一的余华之痛
“一九七八年,余華還是個小鎮上的牙醫,要替工人和孩子打防疫針,那時資源匱乏,針頭要反覆使用,久而久之,針頭都生了倒鈎,扎針後拔出來都會鈎出一小粒肉米,工人習以為常,一咬牙就挺過去了。
直到余華到幼兒院替小孩扎針,小孩都放聲大哭,他才驀然驚覺,感覺到心疼,趕緊回去立即把針頭磨尖。
余華事後憶起,感到很內疚,心想自己為什麼不能在聽到孩子的哭聲前,就感到工人的疼痛呢?為什麼自己不能先扎自己一針呢?余華寫道:
-當他人的疼痛成為我自己的疼痛,我就會真正領悟到什麼是人生,什麼是寫作。
-因為,這個世界上可能再也沒有比疼痛感更容易使人們互相溝通了。”
②余华写人生是通过疼痛这一感觉来作为切入点,现实中人们也是通过疼痛感来避免自己受到更大的伤害,来小心翼翼地与这个世界互动。
有的人,在遇到伤痛的时候不知道逃避。要不就是先天遗传缺陷,没有对疼痛的自然反应机制,没有疼痛感受伤而不自觉;要不就是精神上有病,导致身体的反应机制也连带受损。
也有的人,在遇到伤痛的时候选择逃避,然后因为害怕再次伤害,不敢再次到原先伤痛的地方探险。一次次的伤痛,一次次的套子和禁锢,人受到的局限和思想禁锢也越来越多。
大多数的人,是面对生活的伤痛知道趋利避害却不是因噎废食,仍然对生活和世界充满好奇和信心。
这样的人,生活中的小事是这样,如果在面临大的挑战的时候仍然在精神状态也是这样,就可以称之为不失赤子之心的大人。
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了生活的伤痛和阴暗,仍然热爱生活,然后整装收拾心情再出发,才能够真正享受到生活奇远瑰丽带来的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