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有意思国学与传统文化

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藏在汉服里的,是命中注定的血液

2019-03-29  本文已影响1人  百里流川

“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陌上长歌,与子同矜。”汉服的继承和发扬理应是和中华文化的发展是一致的,然而,在岁月的长河中,渐渐地被人们给遗忘了。

但是流淌在血液里的东西,是藏不住的。2002年,一位网友在一个历史论坛上发表了一篇《失落的文明——汉族民族服饰》一文,立刻引起了惊天动地的反响,汉服运动由此为标志开始了轰轰烈烈地兴起之路。到了现在,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圈层文化。不管虽然圈子很大,但是对于汉服的真正了解,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

编辑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说到汉服,最早应该是从皇帝开始了,当年的黄帝的冕服,就是我们汉服的雏形,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汉服着实称得上是血液里与生俱来的东西啊。而真正形成完备的服饰体系则是在汉代,是同四书五经一起被纳入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之中。因此,把华夏的服饰成为汉服也是有一定原因的。而汉代之后汉服的演变也是在此基础上慢慢地根据人们的生活进行改动。所以说,“汉服”一词并不是很多人理解的汉代的服饰,而是华夏服饰的一种统称,就像儒家文化,并不是在儒家以流派不再以门派形式存在之后就不存在了一样。这种文化的东西一旦定型,就会烙印在人们的生活中了。不管是汉代之前,还是汉代之后,都可以统称为汉服。这一点,不用再争议了。

编辑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总的来说,汉服在古代可分为礼服和常服。礼服多为文武百官上朝所穿的衣服。而常服就是人们日常穿着的衣物了。而说到汉服的,有三大特点是不可以忽视的:交领右衽,无扣结缨以及褒衣广袖,这里面蕴含了厚重的中华文化。

所谓的交领右衽,交领指衣服前襟左右相交;汉服系服装的衣襟一般是向右掩(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为右衽。“交领”在以前还被成为衿,最早被记载在《诗·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可见,这一特点的继承是多么长久的坚持。“右衽”一词其实一开始是与“左衽”一词相对的,最早出现在孔子的《论语》之中:“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可见,汉服的这一特点和民族的存亡联系在了一起。作为华夏的一份子,我们更应该为拥有这样的汉服感到骄傲,这也是我们中华文化屹立几千年不到的见证啊。

编辑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无扣结缨说的是不需要扣子,只需要腰上一左一右的衣袋,一系就固定了衣襟,不松也不紧。而正是应为这个特点,我们的汉服才会穿上看上去像是飘若仙子的样子,其中更是隐含了人性化的设计。

褒衣大袖自然说的就是衣服的下裳和袖子了。古时上曰衣,下曰裳。裳简单来说就是裙的意思了,因此,我们的汉服下身都是非常宽松的,不管是女子还是男子,大多是像裙子一样非常符合人性的舒展之势的。而宽袖也是显示了一种雍容华贵,飘逸灵动的风采。

编辑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不管是哪一种特征都是讲究的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儒家思想都是紧密相连的。这种隐藏在汉服里面的几千年的文化更是彰显了中国的华夏文化: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故称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