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起精神的腰板

2020-03-27  本文已影响0人  当我在白天

本学期心理咨询的最后几期,是我收获最多的几期。得益于更多的沟通,我能得到一些可归纳的结论性语句。

而且在2019年终总结(一)后,我终于有机会和一直想好好沟通的小象师兄聊了一次,能遇到一个一样爱思考、而且思考质量如此之高的人真是太幸福了。

而且小象师兄的结论和老师的结论如此一致,甚至更加深入,让我更加觉得「男神不愧是男神」。

结论是:问题的根源是自我否定。咨询师让我尝试自己去推导一下我的内心活动。

那下面进入第一部分,自证逻辑推理:

Part.1 逻辑自证

首先有一个假设的,或既定的存在的自我认知,其表达类似于:我不够好;我不够完美;我很容易搞砸;我能力有限;我其实很差劲……这样的自我否定命题。

接着有外部刺激:一项挑战,一个问题,一个任务。

接着会因这件事的重要程度有两种态度:

接着不管选择哪种态度,实际上事情的发展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下面两种结果都有可能会发生:

作为一个成年人,事情结果的好坏是一个不受外界影响的自我判断。

而外界(主要指人)会对这些结果做出下面几种反应:

在这一步,我把自我判断的决定权交给了外人。

依照外界刺激,我的自我判断当然基本和外界一致,但有两个特殊情况:

而对于不带个人参与的「刺激-反馈」中,由于很多事情没有答案或是本就与我无关,因此「自我否定」成为了成本最低的自我安慰剂。

Part.2 认可与关注

在和小象师兄或老师的聊天过程中,尤其是小象师兄,他们对于我的问题的理解经历了以下由浅到深的认识:问题在于

没有自信、需要他人的认可都是「现象」,而不是问题的本质,问题的本质如同第一部分所述,是「自我否定」的认识论。

现在从认识论开始推导我的方法论,也就是我日常的表现:

下面讨论这种日常表现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这个其实不好描述,「猜别人的想法」是不对而且是没有结果的。但由于他人的反应本身就是不带个人参与的「刺激」,没有他人的确凿性的反馈意见我可以把个人判断放到主要位置,并强迫自己相信自己的判断而不受「不够好」想法的干扰。

Part.3 起源

小孩不会自我否定,是因为性格认知要在12岁左右后形成。你见过哪个小孩被老师表扬了还说「不敢相信的,我一定是在做梦吧,老师一定是在骗我」,哪个小孩考了100不是去跟同学父母炫耀而是反复检查是不是批错了,或者认定「这次只是我运气好罢了」。

但如果在性格养成前没有认可的「体验」的话,那就可能很难去认同别人,认同自己了。

现在让我回忆小时候被「认同」的记忆,好像确实想不起来多少。更多的是矛盾:

期中考了班里第一,初中班主任却让我在墙角罚站;

小学里一直名列前茅也和同学们很团结,班主任却给我思想品德打了个「合格」(其他同学都是优秀和良好);

从学习到自理到社交,父母从没夸过我就只是单纯的「怕我骄傲」,

很小的时候哭鼻子,母亲不会问我为什么也不会安慰我,只会更凶狠的打,打到手背流血或是我嗓子哭肿了出不来声为止。

老师们的行为后来发现是有功利性的,暂且不去管。但父母尤其是母亲的考虑又来自于她的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

在我和母亲讲述完2019年终总结(一)以及大家的反应(已补充)后,她在我人生有记忆来第一次和我共情了,她讲了自己小学时是怎么被班里同学欺负的,最后连班主任都不再相信她了。她觉得我现在交不到朋友的处境和她当时很像,甚至有点自责:本来就是不希望孩子长大和自己一样才这样培养的,结果没想到还是延续了自己一样的处境。

这科学吗?是,但这不是基因遗传。这是观念的遗传。观念不是说教就能教会的,是日常点滴行为为主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Part.4 生活

观念能被改变吗?没那么容易,我很赞同刘瑜老师的《观念的水位》的观点,虽然书是谈政治的,但用在其他地方也完全讲得通:

观念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水到渠成,慢慢把一个声音拧小,把另一个声音放大。

用老师的话说:「在生活中疗愈。」

但这就对生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不论是咨询师还是小象师兄,他们都提到了一点:「否认自己不是什么不好的事,但你得让心里放进一点光。」

可惜的是我现在的生活环境,至少目前,不是那么「健康」的.(理由见2019年终总结(二))

而且很多「朋友」也已经累了、放弃了帮助我看到生活的美好,而选择自己去享受生活的「光」。

毕竟对于习惯于推开窗放进阳光的他们,无法理解推开铁门的沉重与艰难。

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对于他们来说成本最低」的生活模式:无视我的存在。

「那个怪人,眼不见心不烦。」

而我也不加思考的选择了对我来说「成本最低」,尤其是在复习时间比其他同学少了一个多礼拜的我,的自我保护模式:躲起来无视ta们的无视。从空间、时间甚至次元上解耦。

这显然不是什么好选择,稍加思考就能发现没一边作出了正确的判断。

人,能部分地控制感情的流动,但不能完全控制感情的产生。「无视」本身就是一种充沛而理由十足的态度了。

我们终有一天会为自己的过去付出代价的。不论这些过去是别人造成的,还是自己缔造的。

我现在也逐渐「体验」到另一个师兄说的一句话的味道:「不管刀子是别人捅的还是自己捅的,伤都是自己长好的。」

作为一个千疮百孔的人,已经很难有什么子弹能击中我了。但已有的伤口,还是有很多在发炎刺痛流血化脓,目前看样最很难好啊。

Part.5 反馈

年终总结(一)的反馈有的让我感动、有的让我欣慰、有的让我宽心、有的让我清醒,但不论如何都还是有一点点的小失望,因为毕竟是「事后诸葛亮」。我的反映都相对迟钝,因为害怕「逃脱了一种痛苦又会有新的痛苦」。

但回顾这一年,无论四季无论何地,或是青岛的海风中还是西安的阴雨下,是南京的冷雨里还是成都的云雾中,这一年对我来说都不是什么好年,不幸的事情接二连三,很多明明无需作为的事最后也阴差阳错地发展成了我是主要责备对象。微薄的成绩也是在吃2、3年前的老本.

2020当然不太可能会变好,但我还是希望在生活越来越糟糕的时候能撑住,撑到糟糕到不能再糟糕的那一天。

2020/元月/12

听着窗外稀疏的鸟鸣

周 毅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