喋血长平
2017-02-26 本文已影响0人
白云任卷舒
让我们把眼观再次投放到那个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回顾那场让人看似笑话又充满疑惑的秦赵长平之战。我不是像历史书一样重现历史,而是针对人物和一些历史书中的疑点来启示当代的自己在人生的不同处境下有什么值得借鉴之处。
其一、这场决定国运的战争其实更多体现的是秦昭襄王与赵孝成王的判断力和执行力,而不仅仅是战场上双方将领的较量。且不说之前两国在外交上的较量,就最后45万赵军被围后两位国君是否增援以及相应谋臣的表现(史书上一片空白在针对决定国运的节骨眼上)可以看出赵国沉默了而秦国的国君在关键时刻表现的果断而使赵国注定以后灭亡的命运。个人人生也是如此,人生是由一个个选择构成,人难免做出让自己后悔的错误决定,但只要在关键点上自己不掉链子那么也不会使自己的人生太差。
其二、对于一生从未有过败绩的“人屠”白起,最后杀的一个人确是自己。看似是范雎的挑拨离间,但最终决定的其实是有自己主见的秦昭襄王。古往今来没有一个位高权重者对自己的高位不有担忧感,尤其对于功高盖主的部下。人生要用辩证的眼观看问题: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得。在一时自身锋芒太露时要考虑自己的退路。即使是一手提拔白起的秦昭襄王,在利益冲突变化后人都是要做有利自己的决定,此时什么情谊就相形见绌了。
总之,不同人有不同的处境而做出了自己当时的抉择,好在只要不是原则问题就不必像战争一样你死我活。但其实更多困死的是自己,要是赵孝成王当时不只是考虑自己的焦急处境,同时分析对手处境那就能做出更好的对策而不是各种焦虑后听天由命(赵孝成王命令主动出击,赵括等待46天无援兵,最后寄希望于赵括)而自我安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局中人要想冷静确实不易,但换位思考至少不至于跌大跟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