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评判
世界很大,然而很可能找不出几个真正理解你的人。单纯从心灵层面来说,人是孤独的存在,每个人内心都掌握着一套评判标准,评判自己的同时接受来自他人的评判。
我们渴望获得他人的理解,然而理解和评判难以共存,理解即“懂得”——我能不带评判地“看见”你,我懂得你是这样的一个你,以及为什么你是这样的你。评判则代表“标准”——评判一个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然后给这个人打分,看对方是否符合某种期待。
我们从原生家庭出生到逐渐长大走向社会、走进婚姻,到最后自己成为父母,评判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一旦关系中存在评判,理解就很难找到适宜生存的空间。评判的背后是看不见的控制,一方符合另一方的标准则被视为好,不符合则不好。
我们习惯以“好的”“符合期待的”“符合评判标准的”一面示人,让亲近的人感到“可控”。父母因为缺乏足够的心理能量而无法接纳子女身上的“至暗时刻”,只愿意接受期待中的子女,长此以往造成子女按照父母或他人意愿塑造自身行为的习惯,忽视对自我内心深层次需求的体察和观照。在隶属评判的关系中,父母想把孩子变成自己期待的样子,夫妻想把对方变成自己满意的爱人。做出评判的一方充满否定和失望,被评判的一方则长期处于卑微、掩饰和讨好里。
评判令评判方得以理直气壮地要求被评判方,在关系中占据主导。即便没有上升到道德制高点,然而居高临下,有恃无恐。当我们用“如果你不像我期待的那样,我就不再爱你(对你好)”逼迫对方乖乖就范,看似占据上风,实则关闭了走进对方内心的通道,丧失塑造一个幸福而强大的心灵、一个丰富又完整的生命、一个柔软又富于弹性的人生的可能性。
我们被什么滋养?是靠努力获得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可,获得世俗意义的成功?还是尽可能向内探索,让人性柔软的部分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很多人终其一生从未真正接纳过自己,因为习惯被评判而无视自我真实需求,把获得他人较高的评判当成自我实现。
这个世界你真的来过吗?谁能穿越你履行的身份职责看见你不为人知的一面?你所拥有和在意的关系能接纳你的无力、欣赏你的不够好,接受你仅仅因为你是你吗?
我们渴望理解,想要被“看见”,渴望在关系中得到共情,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那么幸运。两个人成为彼此懂得的关系的前提建立在其中一方具有稳定的人格力量,具备体察和共情的能力,接纳自己和他人不够好的部分,允许遗憾、无常和沮丧存在。只有当一方不需要通过靠控制另一方获得自身的完整,才能在内心誊出空间去理解对方,遇见真实、看到真实,同时共情和拥抱这种真实。
能够较好的实现共情关系通常建立在人格的修通层面,当一个人探究和觉察到自己内在的情绪,不过多地进行自我评判,客观看待来自他人的指责和苛求,坦然接受人性的褶皱,学习与自己和解,才能实现对自我最大程度的整合,也才有可能遇见一个真正懂得和理解自己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