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散文美好人生。原创文字集

【谈古论今】几则四川方言里的服饰表达

2018-07-09  本文已影响1641人  古眼

【谈古论今】几则四川方言里的服饰表达

红配绿,丑得哭


大红大绿好像是中原农耕文化的一个鲜明特征,比如腰鼓队的着装,秧歌队的着装,乃至我们现在的很多集会、晚会,或者广告宣传,大多如是。但身处蛮荒闭塞、天高皇帝远的四川人对此翻白眼,明确拒绝不肯接受,便以一种嘲笑讥讽的口吻表达着自己的意见。

红配绿,——符合主旋律的审美趣味——在喜欢夸张搞笑的四川人眼里,丑到了什么样的境地?令人如丧考妣、悲痛哭泣啊!“绿”念入声,与“哭”押韵,妙语天成。看见大街上一队红衣绿裤的秧歌队,挥舞着统一的道具,浩浩荡荡地行进,一个地道的四川人就咬牙切齿地笑着发表感叹:“格老子猴跳舞跳的,硬是吃饱了不得饿哟!”


【谈古论今】几则四川方言里的服饰表达

做起帽子等脑壳长


在物资贫乏,什么都要凭票购买的年代,记得家里每做新衣,总不忘一再告戒裁缝:“做长点,做长点,娃儿长得快。”做长点是希望孩子可以多穿几年。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也。那真是做起“长大衣”等娃儿长啊。如果现在看见哪个孩子穿着无限长、抖不伸的衣裤,在街头晃荡,一定会笑他偷穿了大人衣服出来表现天真童心,为他的非常之举欣然鼓掌……但此时之非常,却是彼时之正常!

然而,无论怎么回忆,我也想不起有“做起帽子等脑壳长”的事儿来。可能实情是,那个年代,我等穷人家的孩子,多数都不戴帽子的吧,能够遮丑穿暖已经谢天谢地心满意足了。每每念叨起这个句子,我都忍俊不禁,它显然比做起衣服等身体长更符合四川人的审美。夸张到搞笑,以至荒诞不羁,是四川方言的麻辣特色。它延伸出来的意义要讽刺什么?是讽刺那些不切实际、与现实不相吻合的形式主义行为么。比如饭都吃不饱的乡村,王保长几爷子在抓壮丁的间歇,还大搞厨房革命、厕所革命,倡导新生活运动。


【谈古论今】几则四川方言里的服饰表达

歪戴帽子斜穿衣,长大了不是个好东西


三岁看老,孩子品行的养成当然得从小时候抓起,从日常起居的点点滴滴抓起。四川人此语督促兼威胁,要求孩子把帽子戴端正,把衣服穿周正,学做正派人。站在自由宽容的现代社会看,自然言语夸张,有衣帽取人的嫌疑,但是考虑到其出发点,也无大过。我要说的是:这个审美观点被四川人用到了川剧里,那些滑稽小丑、狡诈奸佞无不是“歪戴帽子斜穿衣”的。本土喜剧大师沈伐的王保长系列电影、电视剧,也承袭了川剧的这份独特有趣的审美。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却对这些反派人物特别感兴趣,总觉得他们才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川流不息的舞台上,充满变数的活泼生动的存在,而那些有板有眼一本正经的正面人物,却像是装在套子里的僵硬躯体。就儿时看过的几幕川剧来说,记忆最深刻的恰恰就是这些“歪戴帽子斜穿衣”的家伙。呵呵,也许再好的“好东西”都不过是个“东西”,而再丑的人,也终归是个可以亲近的人。


【谈古论今】几则四川方言里的服饰表达

今朝脱了鞋和袜,不知明朝穿不穿


在四川人的记忆里,张献忠血洗四川的历史恐怕是进入了集体无意识的。清朝彭遵泗撰有《蜀碧》一书,鲁迅评述此书,说它是“讲张献忠祸蜀的书,其实不但四川人,而是凡有中国人都该翻一下的著作”。遵循先生遗训,买了一本来看,还没看几页,脑子里就跳出“今朝脱了鞋和袜,不知明朝穿不穿”这句不常用的方言来。

改朝换代的历史,兵荒马乱的岁月,血雨腥风的屠戮,使得四川人对生命的脆弱感受近乎神经质了。一口气上不来,两腿一蹬,撒子都洗白了。虽然是神经质,但四川人表达得很诗意。一个低头俯身脱鞋袜的瞬间,顿悟了生命之无常,人生之短暂,对“红配绿,丑得哭”的尘世生活无比眷恋之情搅和着一股撕心裂肺的绝望悲怆……简直有“古诗十九首”质朴醇厚的无限况味。


【谈古论今】几则四川方言里的服饰表达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