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设计|悉尼歌剧院与丹麦建筑大师约恩·乌松(Jorn Utzo
建筑是空间的艺术,是无言的史诗、是凝固的音乐。建筑通过材料、体含、纹理、光影等创造旋律,用浮跃、凹壑、转合起承展示节奏感,是具有厚重人文思想内涵的艺术力量,是人类社会时代精神的写意。

澳大利亚的地标建筑,悉尼歌剧院(Sydney Opera House),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建筑之一。它的建成不仅改变了澳大利亚的命运,使其从一个自己没有艺术中心的国度转变成世界艺术中心,同时也改变了近代建筑史的内涵。

但你知道,它在大类上属于现代设计,同时也确确实实属于北欧设计范畴。白色建筑整体,极简练的线条、 体现着简约主义Less is more的中心思想,干净冷峻的斯堪的纳维亚风格,镶嵌在海天一色的碧蓝杰克逊湾(Port Jackson),完美的人文与自然结合。
1957年,作为悉尼歌剧院设计方案评选评委主席的著名建筑设计师埃罗·沙里宁(Eero Saarinen),因到达评审方案会议迟到,没有赶上提案评选,自己从讨论方案的废纸篓中筛选时捡回丹麦设计师约恩·乌松(Jorn Utzon)设计的方案,这一举动竟成就了这座当代最伟大之一的建筑。

悉尼歌剧院(Sydney Opera House)
悉尼歌剧院位于悉尼海港大桥以东,环形码头(Circular Quay)东侧的一个海角贝尼朗角( Bennelong Point)。
贝尼朗( Bennelong)是登陆澳大利亚的第一批英国定居者和当地居民之间的联络人,他和另一位名叫科尔比 ( Colebee )的原住民负责登录先遣人员的联络。当时他们居住的房屋建筑占据着这个海角。

1947年,悉尼交响乐团的常驻指挥尤金·古森斯 (Eugene Goossens) 认为作为澳大利亚的前卫城市需要有一个音乐基地,不仅是交响乐团的所在地,也应是歌剧和室内乐团体的所在地。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同意了悉尼应争取成为世界文化之都的提议。
1954年州政府召集成立歌剧院委员会,次年年初,委员会推荐了贝尼朗角作为歌剧院选址地。

而隔着杰克逊湾(Port Jackson)遥遥相望的悉尼港大桥(Harbour Bridge)更是传奇,从规划到建成,前后花费了将近100年。仅设计图就经历了40多年酝酿才横空出世。1924年破土动工,1932年建成通车,历时约8年的时长。
现在这两件传世之作,在杰克逊湾遥相辉映,成就着这世界上最美的风景。


悉尼歌剧院动工于1959年,历时14年于1973年建成。
创意来源于橙子的丹麦当代建筑大师约恩·乌松(Jorn Utzon)的尖顶贝壳,由2194块,每块重达15.3吨的拱形混凝土预制件,用钢缆拉紧拼成的,外表覆盖105万块白格子釉瓷。整座建筑占地近2公顷,由588个沉降于海平面以下25米的混凝土墩支撑,长183米,宽118米,高67米。

最为完美的是,在几乎三面空旷的贝尼朗角选址,让歌剧院在悉尼几乎最主要的地方、在各个角度上都可以被看到,甚至在近万米高空的飞机着陆前都能见到,这便是设计选址决策的最高明之处。

悉尼歌剧院的伟大在于它为整个城市、乃至为澳大利亚作出了空前的、不可取代的贡献。作为世界著名的表演艺术中心,又是全世界最大的表演艺术中心之一,更是悉尼文化上的象征,它于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It stands by itself as one of the indisputable masterpieces of human creativity, not only in the 20th century but in the history of humankind.”
这是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交的专家评估报告中所说的,大意是:它本身不仅在 20 世纪,乃至在人类历史上都是创造力无可争议的杰作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评语是:这座有着高耸屋顶的建筑不仅改变了悉尼市的面貌,成为了澳洲大陆的代名词,更与埃及金字塔、中国长城、法国沙特尔大教堂和英国达勒姆大教堂齐名,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灿烂代表。
一年之中大约有3000多场次的演出以及200多万观众前来观看,此外每年还有超过 820 万游客慕名参观这个独特的建筑。剧院还会不定期地在入口的阶梯(The Forecourt)前举行一些免费的公共演出。
与国内最大的北京国家大剧院年上演900场,已经很奇观的演出场次来比,这样的演出频率确实是一个奇迹。

悉尼歌剧院是建在巨型花岗岩石基座上,由三组巨大的贝壳组成。整体分为三个部分:歌剧厅(The Joan Sutherland Theatre )、音乐厅(The Concert Hall)和贝尼朗餐厅(Bennelong),分别位于三组贝壳底座里。
第一组在贝尼朗海角左侧,三只贝壳朝北,面向海湾依次依抱,一只朝南背向海湾,内部是大音乐厅(The Concert Hall)。
第二组在贝尼朗海角右侧,与第一组形式相同,内部是琼·萨瑟兰剧院歌剧厅(The Joan Sutherland Theatre) 。即音乐厅与歌剧厅并列于两组大贝壳下。
第三组在它们的西南方,规模最小,由两对贝壳组成,里面是Bennelong餐厅。


一些小型剧院、演出厅及其他附属设施则位于底部的基座内。包括艺术厅(Studio)、话剧厅(Drama Theatre)、乌松场馆(Utzon Room)、前院(Forecourt)和影院以及摄影室等其他服务设施区域。基座下的空间是四通八达的,整个建筑群的入口在南端,入口以97米宽的台阶同路面相连。
整幢建筑随处可见设置的弱势群体便利通道。



音乐厅The Concert Hall at Sydney Opera House
音乐厅是全歌剧院最大的场馆,拥有2678个座位。正如设计初衷,这里是悉尼交响乐队的所在地,举办交响乐、室内乐、歌剧、舞蹈、合唱、流行乐、爵士乐等多种表演。
音乐厅大厅的天花板最高处距离地板25米。墙面上铺装着吸收回音的本土白桦树木板。舞台上悬挂的悉尼歌剧院管风琴,是由澳洲艺术家罗纳德·沙普(Ronald Sharp)于1969年至1979年所设计制造的。号称全世界最大的,由10,500根风管组成的,机械式木连杆风琴。


歌剧厅The Joan Sutherland Theatre at Sydney Opera House
歌剧厅以澳大利亚著名女高音琼·萨瑟兰 (Dame Joan Sutherland) 命名,因其美丽和力量的表演而被称为“La Stupenda”和“世纪之声”。拥有1,507个座位,在舞台前方是可容纳70名乐手的乐池。
音乐厅和歌剧厅,其实是被互相调换的。当局认为原定拥有1507个座位的音乐厅是全年开放,而拥有2700个座位的歌剧院则是季节性演出厅,使用率不高。从经济角度考虑将原来的音乐厅改换成歌剧院,而原先的歌剧院则装上了拥有一万根音管的大管风琴,使之变成一座音乐厅。


话剧厅(Drama Theatre)
话剧厅(Drama Theatre)是一个有544个座位的舞台剧院,主要用来表演话剧、歌剧、音乐剧。
座位呈直线排布,白桦木做成的座椅铺设着羊绒坐垫与靠背,墙壁同样被涂成深色,似乎在最私密的地方讲故事。

戏剧院(The Playhouse)
戏剧院(The Playhouse),一个拥有398个座位的剧院,本是为室内乐而设计,其宽敞的舞台为前沿和经典的表演奠定了基础,中等大小的拱形舞台剧场配备了电脑飞行系统,每个座位都能欣赏到绝佳的景色。

艺术厅(Studio)
艺术厅(Studio),是一个可以调整的场馆,中央舞台也可安置座位。根据其布局,最多时能容下400人。
是当代音乐、歌舞表演和马戏表演、口语、鸡尾酒会和企业演示的理想场所。凭借其先进的音响和灯光系统,可为所有类型的表演提供卓越的技术。

乌松场馆(Utzon Room)
乌松场馆(Utzon Room),由Jorn Utzon设计的唯一室内空间,一个小的多用途场馆,拥有210个座位。
1999年后,Jorn Utzon和悉尼歌剧院管理会达成了和解,重新以顾问的身份被雇佣,为悉尼歌剧院设计了这个小型的Utzon Room,在其远程的指导下进行装修。空间没有固定的座位,装饰风格也以简约为主,完美体现北欧设计的室内风格。墙壁上一面14米长的彩色挂毯,是由Jorn Utzon设计的。

前院(Forecourt)
前院(Forecourt),是一个可以调整的室外场馆,拥有许多不同的配置选择,包括利用台阶作为观众座位,它经常在不同的社会活动,现场表演以及特殊场合表演被使用到。


其他的区域:
悉尼歌剧院还包括了一个录音室、五个排练室、五间餐厅、四间纪念品商店、一间旅客服务中心、60多间化妆室总计近一千个房间。歌剧院内部建筑结构则是仿效玛雅文化和阿兹特克神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