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散记·成吉思汗陵

2018-12-18  本文已影响13人  罗汉

常言道:“穷不改门,富不迁坟”。现今的成吉思汗陵曾经多次迁移,直到1954年才由青海的塔尔寺迁回故地伊金霍洛旗辽阔无垠的草原上。

成吉思汗陵,简称成陵,它是蒙古帝国第一代大汗成吉思汗的衣冠冢。

我们站在高高的阿拉坦甘德尔敖包上,可以更加清楚地看见散布四周的蒙古包、青青的草原、弯弯的小河、静静的山丘、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

成吉思汗,原名孛儿只斤·铁木真,因结束了千百年来蒙古草原100多个部落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的兵荒马乱、民生凋敝的局面并在斡难河畔,如今的鄂嫩河之源召开大会,建立大蒙古国而被尊为“成吉思汗”,蒙语意为“像大海一样伟大的领袖”。

成吉思汗的一生是戎马倥偬,东征西讨的一生,真可谓是一名“生命不熄,冲锋不止”的“战神”。

大蒙古国建立以后,果敢勇决非比常人的成吉思汗发动了烽火连年的征服战争。他凭借一杆神出鬼没、夺命追魂的“苏鲁锭”长枪,率领金戈铁马的虎狼之师,剑指朝鲜半岛东北部,饮马额尔齐斯河,挥师喜马拉雅山南麓,奋战鄂霍次克海,经过大大小小60余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残酷战争,不断地攻城略地,不停地开疆拓土,最终打下了横跨欧亚大陆、面积达3200万平方公里的大片江山,为后来的元朝成为世界超级大国奠定了广阔的版图。

但是,迅速崛起的大蒙古帝国并没有因为威震八方的战斗力而使附庸国真正俯首称臣,上朝纳贡,最终还是因为行政执行力鞭长莫及之故而貌合神离,反复归叛。1227年,成吉思汗在兴师问罪、征伐反叛的西夏王的途中围猎受伤进而高烧不止,即使万能的“长生天”也回天乏术,于六盘山下清水县(今属甘肃)不幸病逝,享年66岁,之后按蒙古贵族的密葬习俗被密葬在荒原大漠之中。

万里江山,不及百年,成吉思汗亲自缔造的大蒙古帝国又因不肖王孙之间的汗位之争而再次瓜分鼎峙。由此说明一个事实,创业本不易,守成更艰难!

读史至此,掩卷沉思,国家兴亡,朝代更替有时真的是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让我不由得想起了首都师大中文系毛志成教授在《走进和走出——生活哲学漫笔》一文中的精彩段子:“无论什么样的远征,必须有驻足回眸的时候,否则远征与故乡沦陷同义;无论什么样的壮丽,必须有走出的时候,否则壮丽与荒凉很近;无论什么样的弄潮,必须有登岸的时候,否则你的最终归宿只能是自溺;无论什么样的非凡成就,必须有忘记这一切而回归平凡的时候,否则你无异于强化着自缚。总之,社会和人生都有周期性。当一个周期完成时,智者都善于‘走出’,去着手另一个更有新意的周期的发现;愚人往往由坐享辉煌而一步步坐待腐朽。”

历史只是一个过程,它既不会停滞不前,也不会简单循环,它总是在一次次的兴亡更迭中把人类社会不断推向前进。人生是一种承受,需要学会支撑,然而,对绝大多数常人来说,“劳碌一生,其最高奖赏不在于从中获得了什么,而在于籍此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

对于成吉思汗无与伦比的军事天赋所创造的丰功伟绩,古今中外的名人对他的评价多是赞不绝口的,就连名声显赫的拿破仑也曾发出过自愧弗如的慨叹。美国作家哈罗兰姆甚至将成吉思汗称之为“人类帝王”,崇拜得五体投地,他认为,蒙古帝国的骤然崛起,“这是人类之间最广大而开放的一次握手。”

唯有“猴的灵气,虎的霸气”的毛泽东同志在其《沁园春·雪》中对“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一分为二地做出了“只识弯弓射大雕”的中肯评价,意思是说成吉思汗指挥若定的军事才能远比他治国安民的政治谋略更为卓著。

蒙语“苏鲁锭”的意思是“矛”  ,又译为“苏勒德”。苏鲁锭代表着战神,代表着成吉思汗,表示着至高无上。

黄沙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看一场每天都要上演的舞台情景剧就人们对成吉思汗的最好缅怀,敬一杯炽热的马奶酒,就是人们对成吉思汗威武不屈的精魂的虔诚祭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