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何而教以及“传道”的重要性 2018-08-08 本文已影响36人 金城不肖生 一 今天要谈的是教育的问题,具体地来讲,我是想谈青少年教育的问题。至于社会上的企业技能培训、职业素质养成、生活技能培训等等,不在我说的教育的范畴之内。 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性我不再赘述——国人都明白此中道理。但是明白道理并不意味着真正懂得教育。其实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话题,它生根于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是由我们的文化土壤所浇灌和培育的。所以,看到现在有许多家长抢着送自己的孩子去辅导班学这个学那个,我就有一肚子话要说。作为家长,你把孩子的教育问题完全从家庭文化中孤立出去了。你企图通过让孩子参加辅导班这种“捷径”来一步到位地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这只能是投机取巧、自欺欺人。最后你发现,孩子在辅导班除了多交了几个朋友,其他方面没什么显著提高。为什么?是因为家长们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确切讲应该是家庭文化)的重要性。再引申一步,便涉及到了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接受教育以及学校(不包括辅导和培训)为什么要教? 我们现在都知道应试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但不管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都是一种教育的思维或思路,本身没有太大问题。问题在于,我们通过应试和素质养成,要教出什么样的孩子,这才是重点。 (图片来自网络) 那么,什么样的孩子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呢?家长自然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听话、成绩好,能考上好的大学。学校希望培养的学生都能成为某某银行的行长、某某部的部长、知名企业家。但是我们很少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来看待这个问题。所有的孩子都不希望按照别人设计的人生轨迹来生活,包括接受教育,我们现在的好多教育完全是带有暴力性,至少是软暴力。在这种环境之下,孩子没有是非判断的能力,社会没有让他自由的思考和设计自己的人生。甚至在他们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都是家长决定孩子选择什么专业。大学几年悠然度过,毕业之后安慰工作,结婚生子,安然度过一生。这就是青少年希望过的生活?这是机器人的一生! 二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有思想,他比地球上其它的生物有更多的感情。而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的思想和感情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像天上的云,时浓时淡。所以他会困惑,会疑虑。他要弄明白为什么在他的生活中会有诸多的困惑和疑虑。解决困惑和疑虑的唯一途径就是——接受教育。 韩愈在《师说》中讲过,“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有了疑惑而不接受教育,那整天只能生活在疑惑中。所谓“惶惶终日”,正是那些疑惑压垮了我们。有人或许会说:“为何不心胸开阔点,别想那么多不就完了?”如果当人类都停止思考,这个社会还能否发展?人类还凭借什么区别于动物和植物? “解惑”只是我们教育的初步阶段。人类文明进步神速,现在我们只要呆在有网络的屋里就能捕获绝大部分的知识和新闻,所以“解惑”不再是教育的终极功能。“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将“传道”放在了教师职责的第一位上,说明传播“道”才是教育最重要的目的。 我认识几个从事职业教育的专家,他们在进行职业人才培养时往往将传授学生技能放在首要位置,学校不遗余力地加强硬件投入,把学生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得极具时代感,但是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仍然远远达不到用人单位的期望。这说明,技能、知识只是我们教育的表面层次,更深层次的教育应该和“传道”结合起来。那么这个“道”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大学》里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道”即“明德”也。“明德”有两个基本内涵:一是懂得做人;二是懂得如何学习。 其中”做人“又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做自己,二是成为别人所希望的人。做自己相对来说简单点,有理想、有信念、有目标、有行动,在此基础上能够独立地生活,一个人就能成为真真正正的自己。而成为别人所希望的人却不简单,不仅要求一个人和周围其他人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要求在特殊情况下牺牲自己的利益去维护别人的利益——这是很不容易的。“成为别人所希望的人”并不意味着要虚与委蛇和见风使舵,而是让一个人发挥他在集体里的正面作用。现在有些毕业生进到企业里,非但没有让同事们的工作变得顺利,反而拖累了大家,他就不能算是“人才”。 (图片来自网络) 至于第二层内涵——懂得如何学习,在当今这个时代显得尤为重要。随便打开网站上的招聘启事,用人单位一般会在任职要求里注明一点——“拥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如今,知识的增长速度是呈级数增长的,以”吾生之有涯“去追求”知之无涯“是不现实的,我们需要的是掌握学习的规律,这个规律是需要我们在不断读书、不断领悟的过程中得到的。所以,学习本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