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之路6

2020-05-24  本文已影响0人  花笺怀采薇

      写在前面的话:今天点评《道德经》之前,准备讲吟诵,在讲吟诵之前,其实心里是没底的,感谢石平萍老师对我的鼓励。感谢赵飞燕老师的吟诵分享给我思路。我一直是用自己的话讲吟诵,教孩子们学吟诵,也是看着徐健顺老师团队做的视频在学习。在我们安徽经典吟诵群里讲,并且有这么多老师。有这么多专业人士,我还是有些怵的。平萍老师说:“你就当安徽群是给你的第一个练习的机会,你不要害怕,大胆地去讲,勇敢的迈出第一步。你肯定会讲的很好的”。当我磕磕巴巴的讲完了,她私信说:“亲,你讲得很好。”

 

    安徽群里讲什么是吟诵,语音整理:

      群里的家人们好,今天在点评之前,我来跟大家说说什么是吟诵。这两天有老师也有身边的朋友跟我说,汪老师,我很想跟你学吟诵,可是我不知道怎么吟,我连吟诵是什么我都不知道,你能不能跟我们这些小白讲一讲啊。

      大家可能经常会听到这个词:新文化运动。

      1912年元月,中华民国成立,旋即废除读经。

      新文化运动就在那儿之后开始。从1915年起,经历了八年,中间进行改革,我们以前大批的私塾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西方式的学校。一百年前,在西方读法的影响下产生了现代“朗读”“阅读”。

      私塾取消了以后,我们读这名字也被他们给取代了。我们的读不叫读,取而代之,我们被迫改名叫“吟诵”,这个“吟诵”两个字还是叶圣陶先生提出来的,将中国式读书方法称为“吟诵”。2009年,我们提交报告由中宣部、教育部、国家语委确定名称为“中华吟诵”,简称“吟诵”。

      如果家人们听到人讲吟诵,那就是以前的读书方法,以前的书上看到读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吟诵。

      而在我国呢,尽管吟诵至今已经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可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基本上吟诵就很少被人知道了。

      随着文化的改革,时光的流逝,让绝大多数中国人,尤其是我们现在的人,对于吟诵这个名字很陌生。只有一些老先生、老教师,或者是一批上过私塾,接触过私塾教育的,很少的一部分人,还知道这种读书方法。

      我的老师章灵泓女史,她一直把吟诵喊作读,“我给大家读一段啊”,于是她就吟诵着,她到现在都没有改这个名词。她跟徐健顺老师是朋友,但是她还是传承了家风,她一说读,我就知道是吟诵。

      古人是吟诵着作诗作文,吟诵着创作,吟诵着欣赏,吟诵着学习和记忆,吟诵着修身养性。鲁迅先生呢,也曾有这样的一首诗,里面最后一句是这样子的:“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这就在这首诗里面呢,其实就是把自己整个的创作诗歌的这个过程呢,都表现出来了。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吟的过程,是吟完之后再用纸和笔把它记录下来,李白也是这样。

      李白曾经做过这样一首诗,《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想一想,当时汪伦带着村里人都在岸上踏着歌来送李白了,那怎么可能李白会在船上看到之后,拿起笔拿起墨,把纸铺开去写诗呢,对不对?所以我们由此可以读出,这首诗是先吟诵着出来,然后是有人记录下来的。所以古人作诗大多数是先吟着,然后呢,再把它记下来,有的吟着吟着也没有记下来。

      那诗呢,也就随风飘散在空气中了。

      这么说呢,是说吟诵是古代文人创作诗词文赋的方式。也就是说李白他们在作诗的时候,心中流淌的就是吟诵的声音。先是吟出来,再写到纸上,一直流传到民国,到鲁迅这个时代。

      吟诵呢,在我们中国,刚才也介绍了,少为人知。但是大家知道吗?在我国的台湾地区,吟诵教育就是从幼儿园开始的。在韩国,在日本,在朝鲜,在越南,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很多国家都有吟诵汉诗文的传统,而且一直在传承着。

      就拿日本人来说吧,我们马鞍山在1989年曾经和日本的伊势崎市结为友好城市,我记得那时候是九四年的时候,我参加过那一届吟诵古诗词后的茶道表演。

      那时候日本人来吟诗,中国马鞍山,很少有吟诗的,也不太会吟诗。就是日本人在吟诗,,咱们中国人很多人是在大声朗读诗,那时候咱们马鞍山有一个叫盘石的老人一直在做这些事,听徐老师说他现在已经不在了,咱们的马鞍山中国国际吟诗节也就在2005年改名为马鞍山李白诗歌节了,在每年的十月份举行。这些孩子是在台上背书呢,这不是吟诵啊,讲到这里,不禁一声长叹呐。

    日本人的诗社很多,有诗社的成员也有500万人以上,也就是说20个日本人里边儿,就有一个是吟诗社的成员。而我们中国呢,我们安徽省还没有一个吟诵学会,我们马鞍山市本来搞了一个吟诗节,可是这个老人走了之后呢,没有搞下去了。所以当我知道这个事情之后呢,也是心有余力不足,自己做国学,有幸接触了吟诵,认识了吟诵,知道的吟诵的好处,很想传承下去,很想把马鞍山这一块吟诵给重新拾起来。就像徐老师说的,有些事总是要有人去做的,文化不能断,传承不能断,我们安徽的吟诵也是需要有人去做的。

      徐健顺老师,在2004年就开始去全国各地以及国外去采录很多很多吟诵的老先生,这些老先生呢,当时大多是在75岁以上。而全国呢,像这样的最后一批老人,最后一批活着会吟诵的老人家,他们都是一个个都是宝啊,也只有几千个人。十几年过去了,这些老人一批一批的都走了,把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带走了。

      所以徐老师在去年给我们培训采录课时说,我们现在是做的是抢救工作,我们是在跟时间在斗,我们每过几天都会有这些老人走的消息,但我们现在一定要抓紧时间去做这些采录工作,让他们的声音留下来。

      让我们接上去,让我们传承我们中华最优秀的传统文化。

      看到我们日渐衰微的中国吟诵,听到这些会吟诵、懂得吟诵老人即将油尽灯枯的消息,如果您是一个有情怀的中国人,您有何感想?如果您是一位语文老师,是一位国学老师,是一位家长,是一位热爱传统文化的人,您会有何感想?

      所以说呀,不仅仅是学吟诵,是学吟诵调,是学谁的吟诵调的问题,而是一个文化的传承。

      我在家设帐收徒教学,作为我来说,还有有更多的责任在里面,因为我担起了为人母,为人师的这个职责。

      我们群里有很多语文老师,也有家长,所以呢,我很感谢大家在这里相聚,在语文课堂上,在我们的生命里,那些诗词格律跳动的节奏,他期待着我们一起去参与,一起去学习,一起去吟诵,一起去教吟诵,传承吟诵,一起去创作自己最美的吟诵,并将这些教给我们的孩子。

      悦己纳人,用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与几千年人文人墨客去沟通,领悟诗人的心情,也在传道授业,也去传承、’去复兴,我想,吟诵是我们这一代人,该担起来的使命。

      最后呢,我想让我们记住徐健顺老师这样的几句话:“我们吟诵不是为了吟诵,我们推广吟诵也不是为了推广吟诵。我们在做一项大的事业,中华文化的重建,而吟诵只是其中的一项,但是是很重要的一项。”

           

                  安徽马鞍山汪江月

                      2020.5.23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