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有意思哲学之光

阴阳五行及其代表人物

2020-07-28  本文已影响0人  112212

阴阳家又称“阴阳五行家”或“五行家”,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战国时,阴阳五行学说盛极一时,西汉史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列阴阳家为六大学派之首。阴阳家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官员,《汉书·艺文志》云:“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

阴阳是古人对宇宙万物两种相反相成的性质的一种抽象,也是宇宙对立统一及思维法则的哲学范畴。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创“五德终始说”,认为历史朝代的嬗变遵守五行相生相胜之道,以此论证了周室必将被新王朝所替代,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阴阳家还强调“因阴阳之大顺”,包含若干天文、历法、气象和地理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司马迁称邹衍“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阴阳家代表人物有公梼生、公孙发、南公等人,但以邹衍最为著名。《汉书·艺文志》载:阴阳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公梼生终始》十四篇,《公孙发》二十二篇,《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乘丘子》五篇,《杜文公》五篇,《黄帝泰素》二十篇,等等,但现存少量残文外,均已亡佚。

作为理论学派,汉武帝尊儒后,阴阳家部分内容融入儒家思想体系、部分内容为原始道教所吸收,多衍为方士方术,作为独立学派的阴阳家消失。

“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易经》,“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但两种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

阴阳本指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系辞》有“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提法,《道德经》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庄子》则有“阴阳,气之大者也”之说。而《易经》的基本思路就是:阴阳交感而生宇宙万物,宇宙万物是阴阳的对立统一。阴阳家则把事物变化神秘化为阴阳矛盾的作用,即所谓“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

古人认为,宇宙万物就是由这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尚书·洪范》托名箕子对武王的话解说五行:“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即具有生发,柔和特性者统属于木;具有阳热,上炎特性者统属于火;具有长养,发育特性者统属于土;具有清静,收杀特性者统属于金;具有寒冷,滋润,就下,闭藏特性者统属于水。五行相生相胜,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和“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五行学说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以五行为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间架,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按其属性进行归纳,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邹衍把阴阳五行说运用于社会发展中,创“五德始终说”,认为整个物质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构成的,历史的发展按照五行相克和五行相生的顺序而循环。每一朝代受五行之一支配,一个朝代的帝王将兴,天必将预先显示支配该朝代兴盛的兆头。朝代的更替是五行之德相胜转移的结果,并且按照一定的次序,前德胜后德,而不是相反的。而这种次序是: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五德循环往复,相代而兴,历史也就如此推演下去。“五德终始”学说,以宗教迷信的神秘色彩宣扬皇权神授,迎合了战国各国君主争相统一中国的欲望。《史记·封禅书》载:“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这是依五行的配列,规定政令、服色、符法、冠舆等制度,这是五行学说影响政治的具体表现。

邹衍学说与儒家有密切的关系。司马迁说他“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耳。”这些是符合儒家宗旨的。邹衍的学说,对后世“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天命论,影响深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