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本文继续品读《论语》第十九篇“子张篇”,本篇全部是孔子学生的言论。据记载这些言谈都是发生在孔子去世以后,而那些先于孔子去世的一些学生均未出现,如颜回、子路等。
上文品读了“执德不弘,信道不笃。”文中先是提到子张提出符合“士”的四 种品德。
子张认为,做一名合格的“士”,就要具有忠、义、孝、敬四种美德。
做到这四点,就可以称得起是一个达到“士”的人格标准的知识分子了。
后文提到子张再次提到合格的品德。子张认为一个人有好的内在修养,就要懂得传播出去,不然光有自我德,却不能去发扬,还不如没有。
子张认为,一个人不能够只顾自己。子张的逻辑是,如果什么都不说,有好的修养而不去发扬,称不上真的有德。
继续下章: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
子张曰:“子夏云何?”
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原文解析:
子夏的学生问子张应该怎么交朋友。
子张说:“子夏是怎么说的?”
答道:“子夏说:‘可以交往的就和他交朋友,不可以交往的就不和他交朋友。’”
子张说:“这和我所听到的不一样!君子尊敬贤人,也能够容纳众人,称赞好人,怜悯无能的人。如果我是个很贤明的人,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如果我不贤明,别人将会拒绝我,我怎么能去拒绝别人呢?
有感解读:
子夏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思想的传承和传播做出很大的贡献。
有一天子夏的学生跑来问师叔子张怎么交朋友。
子夏与子张之间还有一段故事。
曾经有人问孔子,“师与商也孰贤”。“师”就是颛孙师,即子张;“商”指的是卜商,即子夏。
孔子说“师也过,商也不及”。如果一个人像子张,特别急躁、冒进,就叫“过”;子夏的特点则是有点畏缩、懒散。
孔子认为,过和不及,两种状态都不好。
后来,两人在孔子离世后,果然发生了矛盾。
这次子夏的学生跑来问子张怎么交朋友。子张并没有直说自己的答案。他问前来提问的人:“你的老师是怎么说的?”
学生回答:“我的老师子夏说:‘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孔子曾说“无友不如己者”,子夏所理解的意思是:可以的,你就跟他交朋友;不可以的,就拒绝掉。
子张听了说:“我从夫子那儿听来的可不一样。”子张接下来说了如下一段话——
“君子尊贤而容众”:君子是喜欢厉害的人,但君子不能够只跟比自己厉害的人交朋友,君子还要能够容众。对于大部分资质平平的人,也依然要能够去交往,去维系良好的关系。
“嘉善而矜不能”:见到德行很高的人,要称赞他,与其结交,但是对于那些有欠缺的人,也要怜悯他们。
“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如果我是一个特别厉害的人,我的德行很高,那什么样的人容不下呢?
“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假如我本身就不是贤能的人,那别人必然就不会跟我交往,我哪还有资格去拒绝别人呢?
子张认为子夏的观点不对,从子张的这段论证来讲,“可者与之”与“其不可者拒之”,在逻辑上讲不通。如果能力强,就不应该拒别人;如果能力弱,则没资格拒别人。
从中可以看出,子夏的主张不免有些褊狭。子张主张容纳众生,来者不拒。
这种泛交而不择的交友方式往往是祸端的开始,许多人就因为交友不慎而走向犯罪的深渊。
而子张的主张又未免有些过激。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日益频繁,我们既要广交天下朋友,又要仔细斟酌、慎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