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习(十二)洪武大案(一)

2020-10-14  本文已影响0人  kiss2me

历尽千辛万苦建立大明之后,朱元璋虽然仿照前代建立了各项制度,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为了让自己的统治更稳固,他还创立了许多新的制度。

作为最高统治者,为了更好地监察地方官员的情况,朱元璋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道,也就是十三个监察区域,派遣御史监督各级官员,而负责此项工作的机构则被改名叫都察院,各种明史演义中神机妙算的青田先生刘伯温就是都察院的最高长官——御史中丞。此外,这位洪武皇帝还在六部设立给事中,用来监督御史们的工作,可见,他对谁都不信任。而在朱元璋统治后期设计的锦衣卫,则更是将官员和百姓完全至于监视之下,皇权的威慑力真是让人不寒而栗!

当然,设计如此严密的监察制度,朱元璋的目的还是为了整顿吏治,把权力牢牢抓在自己手中。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随之而来的确实残酷的杀戮,百姓、官员,甚至是功臣们都在血雨腥风中惴惴不安,而洪武朝四大案就是其中的代表。

这第一件就是“胡惟庸案”,胡惟庸当时的官职是左丞相,是百官之首,表面上看这起案件是由胡惟庸谋反引起的,但最终的结果却导致了丞相这个职位被废除。因此,这其中的缘由就很值得我们思考了,其实这个案件和当时浙东和淮西两大政治集团的斗争有关。

淮西政治集团就是最早追随朱元璋起兵反元的一派势力,主要以武将为主,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朱元璋的同乡,李善长是其中的代表。而浙东政治集团则是后来投奔朱元璋的一派势力,主要由浙东地区的读书人组成,刘伯温就是他们的代表人物。这两大集团都为朱元璋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对于要独揽大权的朱元璋而言,两大集团相互斗争,相互制衡是可以的,但其中一方压倒另一方是不行的。因此,当淮西集团的胡惟庸成为百官之首,而浙东集团以无还手之力的时候,胡惟庸就成了出头鸟,是要打压的对象。只不过,这一次收到打压的除了胡惟庸还有很多是淮西集团的功臣宿将,这毫无疑问有株连的意思,但朱元璋缺借此机会收回了宰相手中的权力,也开启了他对国家权力的全面调整。

这种调整主要是从官员的廉洁性开始的,这便引出了“空印案”和“郭桓案”。所谓“空印”就是带有空白官银的文件,案件的起因是朱元璋发现外省来南京核对上一年预算时,携带了多余的空白文件,官员们的解释是:为了在核对出错时,方便进行修改,不至于往返耗费过多的时间。然而朱元璋不这么想,他觉得这是给官员们贪污提供便利,于是他下令调查,一查之下,总计竟有十三个省,一百四十多个府,一千多个县的官员于此有关。皇帝的怒火是官员们难以承受的,涉案的各级主官被杀,副手被充军,受此牵连的官员据估算竟达到四万多人。

要说这中间没有人利用“空印”,从事贪污腐败的不法活动,我是不信的,但这中间被冤枉的人恐怕更多。早知道当时的明朝既没有飞机、高铁,也没有高速公路,更没有网络和电脑,路途遥远省份的官员好不容易赶到南京,万一出了错,还得往返奔波,这中间耽误的时间和工作恐怕更多。但这些并不是朱元璋考虑的事情,他是在借助这件事,加强自己对于官员的绝对控制,他不允许有人蒙蔽自己,哪怕这只是一种可能。这恐怕是身居高位的专制帝王才会有的心思吧,当然这一切远没有结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