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份读书收获——摘抄
2022-08-26 本文已影响0人
海溪兰蓝
历史上的王朝定都大多遵循一条不成文的法则: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必须分离。用东晋名臣王导的话说就是“古之帝王,不必以丰俭移都”。
换言之,出于稳定国势和向外扩张的需要,在并不富饶的地区建都,以保证经济与文化的流动性,实现国家的协调发展,其实是一种常态。
又比如,另一条不成文的设都法则是“政治中心与军事中心必须重叠”。凡是违背的君主,几乎都逃不过血光之灾,典型的例子便是“安史之乱”和“靖难之役”。
究其原因,在于政治中心与军事中心一旦分离,身处后者的将帅若心怀异志,起兵相向,身处前者的君王立马就有大权旁落、帝位不保之虞。
由此不难理解中原文明的帝都为何会随边疆形势发生迁移——抵御外族的重镇,就是军事重心的所在。而军事重心的改变,必然带动政治中心的变化。
汉唐都长安、北宋都开封以及明朝都北京均属此理。
可见,都城选址必须从全局出发,审时度势地考虑到每一片区域的得失。按史地学家谭其骧的总结,首都的选择,其国防条件必须满足“制内”和“御外”两大功能,达成“内制”与“外拓”的统一。
由此出发,谭其骧进一步阐释北京何以历经元、明、清,迄今八百多年,成为国都的不二之选。
首先,在南北对立的格局中,由于北方有太行山与山西高地,战略纵深足够,“北伐”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南征”则只需攻克长江就行了,故京城必须位于占据绝对优势的北方。
其次,唐宋以后,东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少数民族陆续崛起,导致地处东北、蒙古和中原地区枢纽位置的北京成为当仁不让的战略重心。
最后,北京位于京杭大运河的顶端,交通便利,易于吸收南方的财富与漕粮。
由此观之,山川地理的背后是军事战略的演化,而战争作为政治的延续又是利益冲突的极端状态。
因此,读书不读律,致君终无术;治史不知兵,为学终觉浅。
职是之故,或可说“人和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天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