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的家教之一幕:女子的祭祀
《国风·召南·采蘋》里的那位女子在采摘蘋草。
有人问:她在哪里采摘呢?
答:在南山里的小溪旁边。
诗中的原话只有八个字: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
(蘋,水草。涧,是山间的水。)
又问:"在哪里采摘水藻的?"
答:"在那水塘的边上。"
"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藻,也是一种水草。潦,水塘。)
采下来用什么裝呢?
用方的筐用圆的筥来裝。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
(筥,圆形的箩。)
用什么来煮?
用三脚的錡用没脚的釜来煮。
"于以湘之?维錡及釜。"
(錡,是有三只脚的锅。釜,就是锅,沒有脚。)
祭品加工好之后放在哪里?
就放在祠堂的窗户下边。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
(奠,奠品。牖,窗戶。)
谁来主持祭祀呢?
是这位就要出嫁的女子。
"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尸,主持。季女,少女。齐,斋戒的意思。)
这是一首叙述女子祭祖的诗。
《毛传》云:“古之将嫁女者,必先礼之于宗室,牲用鱼,芼之以蘋藻。”
大意是说:古代就要出嫁的女子必須先到宗庙里去祭拜祖先,用牲魚蘋藻为祭品。
清朝方玉润《诗经原始》里说过同样的话:“女将嫁而教之以告于其先也。”
有宗庙的人家肯定也是貴族之家的了。
这首诗叙述的是这位少女临出嫁前虔诚庄重的准备祭品和祭祀的情况,详实地记载了祭品祭器、祭祀的地点、主持祭祀的人,反映了当时的风尚习俗。
全诗共三章,每章四句。
首章两问两答,点出采蘋、采藻的地点。
次章两问两答,点出盛放、烹煮祭品的器皿。
末章两问两答,点出祭地和主祭之人。
通篇都在讲位女子在辛勤的劳作,其虔诚之心溢于言表。由此可見,古代的貴族对子女的教育培养也是极其严格的。通过各种劳动来培养孩子的敬祖勤劳等品格。
这首诗的问答体章法值得我們学习。它不仅省去了很多笔墨,而且使诗的节奏迅捷奔放,气势雄伟。五个“于以”的具体含意又不完全雷同,简洁明快,连绵多姿,文末再次点出待嫁的女子主持祭祀,“谁其尸之,有齐季女”戛然收尾,余味无穷。烘云托月般地将季女的美好形象定格在这千古名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