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张卡片法读《混乱》
反常识卡
这本书从创造力、团队合作、办公环境、即兴创作、出奇制胜、监管机制、自动化、适应能力和生活九个方面,列举了这些领域中的杰出代表人物的事迹和相关研究,告诉了我一个很反常识的道理:
我们对混乱的忽视和本能拒绝,让我们远离了这个时代最需要和最珍贵的品质:创造力、应变力、适应力。
整洁的背后是循规蹈矩,是把人机械化;混乱的背后是自由独立,是让人更像人。
作者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杂乱无章、无法测量、不协调、即兴、缺憾、不连贯、粗糙、凌乱、随意、模棱两可、暧昧不明、麻烦、变化多端,甚至肮脏...它们,也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它们犹如悲伤的情绪一样,并不受到人们的欢迎,甚至会引来人们的排斥和厌恶。很多人因此避开它们,想要把它们从生活中完全和自己隔离开。不过,它们就像井然的秩序、整洁的房间、办公桌和安排满档的日程表一样,实实在在的存在着。正如作者说言:不可否认,意外情况会扰乱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积极发挥我们的创造力,便能转悲为喜。就像我们有些失恋了的童鞋一样,遭遇到这个“失恋”这个生活中的“混乱”时刻,没有怀疑人生,也没有沉浸在悲伤和自艾自怜中无法自拔。而是化悲伤为力量和食欲,努力工作、艰苦锻炼、好好生活,终成别人眼中让人羡慕不已的“别人想活成的样子”。这样的转悲为喜,是对人生“混乱时刻”的正确应对方式。因而,如果混乱不可避免,那么我们何不拥抱混乱,为其他重新生活的方向寻找秩序呢?如果一味固守当下的秩序,当下的状态有怎么会改变呢?
证据一
2014年,伦敦地铁系统举行了两天的大罢工,在此期间270个地铁站中的171个被迫停运。罢工的这两天,很多人放弃了平日的乘车习惯和路线,改坐巴士、城际列车或其他地铁线路。罢工结束,这些地铁正常运营后,经济学家发现,采用新路线的乘客当中有5%沿用了新路线。因为这次的“混乱遭遇”让他们发现了比以往更省钱更省时的乘车路线,从而优化了他们多年来的上班路线。
证据二
发散性的大脑其实更具利用工作和生活中的突发情况的潜能。换句话说,注意力无法集中的人其实更有潜质利用意想不到的突发情况。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干扰或者挑战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比如,来自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神经科学家保罗·霍华德-琼斯(Paul Howard-Jones)的研究小组发现,相比那些拿到“牙齿、牙刷、牙医”等联系很明显词语的小组,那些拿到“牛奶、拉链、星星”等联系很弱词语的小组,他们编的故事更有创意。
证据三
提高儿童的分险意识才能让他们做好准备迎接游乐场以外的大千世界,那里没有保护软垫,而是充满了欺凌和风险。
景观设计大师卡尔·西奥多·索伦森(Carl Theodor Sorensen)在丹麦设计儿童游乐场。他遇到了一个难题:他发现那些花钱聘请他的成年人对他的设计都相当满意,而那些孩子玩得却不怎么带劲。孩子们很快就会厌倦游乐场的秋千和滑梯,之后便数次偷偷溜到当地的建筑工地玩。索伦森决定模仿建筑工地设计一个游乐场,里面只有沙子和硕石、铁锤和钉子。结果这个设计征服了所有小朋友,他们开始在游乐场建房子和其他建筑,建好了又拆,拆完了再建。
这个游乐场于1943年在哥本哈根恩托普区正式开放。当时丹麦被纳粹德国占领了。大人们每天心事重重,任由孩子们在游乐场修城堡、建围墙。渐渐地,这一设计理念流行起来。
人名卡
蒂姆·哈福德:本书作者,
金句卡
创意,那就像强迫自己大脑里的血液倒流。
无聊是创意的天敌,警惕则是创意的朋友。
1968年,普洛普斯特写道:“秩序对人类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人们追求井然有序,但它和人类与生俱来的对周遭环境的感悟方式背道而驰——而那是更原始的、对人类来说更得心应手的方式”
人们热爱自己居住或者上班的空间,往往并非因为设计,而是自己对它的掌控。
破窗效应和胃溃疡告诉我们:将整洁奉为信仰是错误且危险的。
生活的凌乱滋养了创意、刺激和人性,离开了凌乱,这些美好的事物也会随之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