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义之诸葛亮
以前的儒学主要强调的就是忠孝,忠是对国君要非常的忠诚,孝就是对你的父母要孝顺,尊敬。三国时期诸葛亮,他也拥有着这种品质,因为他非常的忠诚于自己的国军,诸葛亮有一篇非常著名,非常伟大的文章,就是出师表。
诸葛亮的人生有一次非常重大的转折,这个缘起就是三顾茅庐,在此之前,诸葛亮只是一介布衣,并且在耕地。但当刘备三顾茅庐之后,他们就谈起了三分天下,并且开始商量之后的计划。
在此之后诸葛亮就效力于刘备,可是在当时他们一直都被曹操所追击,没有办法只能联合东吴,联吴抗曹,与东吴联盟一起抗击曹操,后来就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战役——赤壁之战,铁索连环火烧曹操,最终夺得了荆州。他们不断发展自己的实力,夺得了益州,慢慢将自己的根据地定于四川。可是夺得荆州不久之后,关羽又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刘备这个时候也马上就要死亡,于是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向他交代最后的事情,告诉诸葛亮现在阿斗尚小,没有办法管理整个国家,还需要让你来执政,任命国君了。
诸葛亮听完了刘备的遗言之后整夜都不能睡着,一直非常的忧叹,因为他现在要管理整个国家。在此之后诸葛亮先七擒孟获,将南方稳定。不久之后,又六出祁山与曹操抗争,最后死在了五丈原。
诸葛亮在刘备在世的时候一直效忠于他始终想让蜀国强大,并且在不断地抗争强敌曹操,并且还发动巨大战争赤壁之战,不断地给刘备出谋划策,带兵打仗,他一直都忠诚与刘备,忠诚于蜀国。
在刘备嘱咐完遗言之后,诸葛亮也没有因此而叛变一般都会想到这个时候是非常好的一个叛变时期,因为国君已经死了,并且阿斗现在又很小,但是诸葛亮没有这样做。他还依然效忠与刘备。他首先七擒孟获安定了南方,然后又六出祁山,不断在和曹操抗争,一次失败了,还要继续去与他抗争,最终死在了五丈原,诸葛亮他是多么的忠诚,没有任何的私心,也没有偏向于别的势力。
但是为什么诸葛亮始终没有偏向别的势力,而只效忠于蜀国?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地与更强势力斗争?难道直接投降曹操不会更好吗?但我想这就是因为诸葛亮的内心是非常忠诚的,非常的忠诚于国君。在当时那个时候的儒学强调的也就是忠和孝,要对自己的国君忠诚不是背叛。所以哪怕蜀国的实力和其他大国相比很小,他也要完成刘备所嘱咐他的话,就是要继续去管理蜀国,去执政。我想哪怕刘备没有说这句话,诸葛亮也会依然去效忠于蜀国,效忠于刘禅,而不是投靠别的势力。
在后世也有很多人都对诸葛亮的这种忠心而落泪,就像杜甫所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的忠让人们情不自禁地而落泪。诸葛亮这个老臣并不像别的臣子️一样,因为他是一个真正的忠臣。可以为了蜀国倾尽所有,刘备说要让他好好的管理蜀国,他不是只是听听而已,而失去真正的行动。他可以为此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一般人只要失败一次可能就会放弃,觉得太困难,并且觉得何必要这样劳苦自己?但是诸葛亮是只要还有一口气尚在,他就会不断地维持着蜀国,不断地效忠于这个国家,为国尽忠,甚至可以为此战死沙场,殉国。这样的一种精神不是一个普通的臣可以拥有的。
陆游也说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这种忠心在当时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超过了,他这种忠使每一个人都记住,让每一个人都感慨万分。现在只要一提到出师未捷身先死这样的语句,我们就可以直接想到这说的是诸葛亮,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完全的把他当作了这样的人,他的这种忠也长存在我们的心中。
现在诸葛亮相关的景点就是武侯祠,位于四川的成都。而武侯他的全名应该是忠武侯,这个名称就是当时刘禅封给诸葛亮的字号,可以看出来他认为诸葛亮非常的忠,所以才专门在前面加一个忠,诸葛亮的忠并不是某个人所感到的,而是每一个人都这么认为。
现在,我们在反过来看看,当时的儒学忠义的忠已经被诸葛亮体现的淋漓尽致,始终效忠于自己的国家,效忠于自己的君王。我想诸葛亮的这种精神就已经是儒家中所说的忠,在他的内心中也是有一颗这样的儒心,忠心的,可以为了自己的国君而献上自己的所有,始终忠于国君,不为外界所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