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经典,其实就是通过经典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解读经典,其实就是通过经典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诗梦零号铺
文 | 梦惜仙
这里说的经典作品主要说的是文学作品,但同样适用于其他类型的经典作品。
今天谈“解读经典”这个问题,其实很久之前就有想法了,前段时间还一个在读文学研究生的兄弟聊过,今天写出来是因为被一些事情刺激到了。前天我写了一篇《如果西游团队,要裁掉一个人,我会选择沙僧》,可以说是对《西游记》新的一个解读。
这篇文章发表在企鹅平台之后阅读量挺好的,在我写这篇文章之前达到了一万二,算是一个新高吧。评论也不少,有些人是表达自己选择,或者讨论该选择裁掉西游团队中的谁。这样挺好的,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觉得这是过度解读原著,这是在抹黑经典。
所以,今天就谈谈解读经典这个问题。
解读经典,其实就是通过经典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个说法其实从小我们都在接触到,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了。自从我们接触了阅读题,阅读题中的一些理解题,就是一种解读。只不过这种解读已经被限定了答案,作为做题者的我们,不能有自己的解读,只能去猜测、迎合出题者的解读。但是出题者的解读就是作者的愿意吗?回答是否定的,作者亲自来做自己作品的阅读题都有很大可能回答错误。
也就是说,解读本身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作者的本意,所有的解读不过是解读者自己理解,作品只不过是一个导火线。就这一点来说,解读本身就是解读者自己的作品了,即使没有完全脱离原作本身,但是已经融进解读的生活感悟和价值观。
说句题外话,也不知道现在阅读理解题有标准答案为了什么,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我可以理解,但是抹杀了学生理解的自我观点也太残忍了。当学生们醒悟过来的时候,可能已经失去最初自我思考的能力。老是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现在教育中一些制度绑住孩子最为原始的能力。不培养最初的潜能,反而通过补课、填鸭等方式来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这和打兴奋剂有什么区别?也怪不得每一代人都有些歧路。
说回解读经典。解读本身就不是以还原作者本意为目的,解读的目的一来是猜测原作者的想法,二来是通过原作者的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前者的猜测本来就带有主观色彩,只不过自我感觉良好,从作品内外中找到“证据”更让人信服。这时的解读就被披上了“还原经典”的外衣,特别是这些解读出自权威者之口,大多数人更加信以为真了。
诚实的解读者更愿意承认自己的解读其实就是用来表达自己观点,没有自大到自己能够与作者的思维同步,偶尔有这个想法,事后也清楚地知道这只是自己的意淫。
越是经典的作品,解读的人就越多,或者可以说,正是有了大量的解读,加深作品的传唱度,才造就了经典,两者相互促进。就现在形势而言,诸子百家和四大名著是最多人来解读的,这是作品本身的魅力。一个好的文学作品,必然是有无限的可能,除去一些社会共性不说,文字叙述中还隐含着很多人的想法。不同的解读者在其中找到了不懂的东西,并且利用这些与原作品相关联的的线索,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这就是解读。
要是解读作品的原作者已经过世还好,要是还活着的可能就得时常受气,甚至要被解读者绑架了。我前段时间在一篇文章中(今何在:凭什么你们可以成长,而我就只能活成你们的回忆)说到今何在和《悟空传》,读者本身的理解太过于强势,让今何在自己的作品都成了错。解读者的反客为主也是有些奇怪,可能是因为自己沉迷于自己的解读当中吧。
我也写过不少的解读,解读诗歌,解读《道德经》,解读四大名著,但我都首先承认这是自己的解读,并不一定是原作的想法。我很清楚自己的解读,只是自己的想法突然在这些作品当中找到了合适的表达,就像是想说明什么道理,刚好找到一件事举例子。我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原作者,这样太无耻,而且我也不喜欢别人这么对自己。
解读的存在其实跟这个社会状态有关,我们都不可避免地比较相信权威的说法,解读经典就是利用经典的权威性来为自己观点做底气,更让人信服,更容易让人接受,也更容易传播。其实这也说明,所有的表达都希望得到更多的认可,没有人真的无所谓,只是刻意与否。或许经典作品的作者无所谓吧,因为他的作品有意无意已经藏在很多的想要表达的东西,有这些人帮忙传播,获得更多人的认可。
综上所述,解读本身就没有什么过度解读,如果有只能说是自己的观点太突出,而原作品的线索不够有力,得不到经典的权威加持,也不到大多数的人认同。至于抹黑经典这一说法更加是无稽之谈,解读说得不好听,本身就是在歪曲作者原意,天下乌鸦一般黑,总不能因为自己的观点太与众不同就要被抹杀吧。
当然,如今的世道本身也是大多数人、或者权威说了算,要抹杀也是平常事。
-ENG-
诗梦零号铺,在听你倾诉
这里有我的故事
也有别人的故事
希望能听到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