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读《随园诗话》(373)

2021-07-14  本文已影响0人  真老实人_425a

【原书补遗卷九·二六】

余曾咏《夏姬》云:“国色当年出楚宫,自餐荀草泣东风。谁知杀过三夫后,竟与巫臣共始终。”后见宋孙奭《孟子》“伯夷目不视恶色”《》引《史记》云:“晋杀巫臣而娶夏姬。”遂删此诗。后考《史记》,并无此语。再按晁公武《读书志》言:孙奭《疏》兼取陆善经之说,如云:“子莫执中,教人不可执中也。”此解尤奇,而今本无之。盖此《疏》乃邵武士人伪作,见《朱子语录》。

夏姬,(约公元前640年前后―?),姬姓,名“少(上孔下皿)”,春秋时期郑国公主。夏姬是郑穆公的女儿,母亲为少妃姚子。因为嫁给封地位于株邑(今河南柘城县)的陈国司马夏御叔为妻,因而称为夏姬。御叔早死,与夏姬有一子夏征舒。夏姬是春秋时代公认的四大美女之一,妖淫成性,与多位诸侯、大夫通奸,引出一连串的历史事件。史载她三次成为王后、先后七次嫁给别人为夫人,共有九个男人因为她而死,号称“杀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国两卿”。最终,夏姬与申公巫臣私奔到了晋国。《史记》、《太平寰宇记》等史书均记载夏姬死后葬于河南商丘柘城县北旧湖东北处。2000年,包含夏姬墓在内的旧北门遗址与柘城故城遗址、邵园汉墓一同被批准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荀草,传说中的香草。据说服之可以美容色。《山海经·中山经》:“(青要之山)有草焉,其状如葌,而方茎、黄华、赤实,其本如藁本,名曰荀草,服之美人色。”晋·郭璞《山海经图赞·中山经》:“荀草赤实,厥状如菅,妇人服之,练色易颜。”

巫臣,(生卒年不详),芈姓,屈氏,名巫,字子灵,屈地(今湖北秭归)人。春秋时期政治人物。巫臣是楚国重臣。夏姬貌美好淫,在丈夫死后,与陈国大臣孔宁、仪行父通奸,后又得宠于陈灵公。君臣三人经常与夏姬一榻共戏。楚庄王十五年(公元前599年),夏姬之子夏徵舒率兵杀了陈灵公,孔宁、仪行父逃跑至楚国。次年,楚庄王听信孔宁、仪行父之言,征伐陈国。夏徵舒被车裂,夏姬被带到楚国。楚庄王一见动心,巫臣则劝说楚庄王不要纳夏姬为妃,以免楚国讨伐夏徵舒犯上的正义之举被人误解为掠夺美色的无耻之行。于是,夏姬被赐予楚国楚国贵族连尹襄老。连尹襄老在郑国战死后,尸体被郑国扣留。此刻,巫臣传话给夏姬,让她回娘家郑国,并娶她为妻。又暗托郑国告诉楚王,只要夏姬来郑,一定归还连尹襄老的遗体。巫臣又上奏楚王,建议让夏姬回国。公元前589年,楚庄王已经去世一年多,晋伐齐,齐大败,向楚求援。楚国出兵前,楚共王派巫臣出使到齐国。巫臣出使齐国完成任务后,去郑国娶了夏姬为妻,并领着夏姬逃至晋国,被任为邢邑(今河南温县)大夫。

孙奭(shì),(962年—1033年),字宗古,博州博平(今山东茌平县博平镇)。北宋时期大臣、经学家、教育家。幼读经书,笃学成才,九经及第。宋太宗时,入国子监为直讲。真宗时,为诸王侍读,累官至龙图阁待制。仁宗即位,以名儒选为翰林侍讲学士,判国子监,后迁兵部侍郎、龙图阁学士、礼部尚书,晚年以太子少傅致仕。明道二年,卒于家。他以经学成名,一生坚守儒家之道。著有《经典徽言》及《五经节解》、《乐记图》、《五服制度》等,他同时也是十三经注疏中《孟子注疏》中“疏”的完成者。

疏,指对古书的旧注作进一步解释。它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其它的还有传、注、笺、正义、诠、义疏、义训。如《隋书·经籍志》:《庄子义疏》八卷。明·徐光启《甘薯疏序》:“恐不可户说,辄以是疏先焉。”

晁公武,(1105年—1180年),南宋著名目录学家、藏书家。字子止,人称“昭德先生”。济州钜野(今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人,晁冲之之子。崇宁四年(1105年)生,靖康末年入蜀避乱,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举进士第,绍兴十一年至十七年(1141年—1147年)任四川转运使井度的从官。自幼喜读群书,初为四川总领财赋司,办事有才干。绍兴时,官为监察御史、知恭州、荥州、合州,迁四川安抚制置使、兴元府知府、成都知府等职。乾道七年(1171年)回京师,以敷文阁直学士、左朝仪大夫除临安府少尹,官至吏部侍郎。有良吏之目,官累礼部侍郎。《郡斋读书志》二十卷,文多散佚,存于今者唯《郡斋读书志》。

《郡斋读书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具有提要内容的私藏书目,对于后世目录学影响极大。该书收入的图书达1492部,基本上包括了宋代以前各类重要的典籍,尤以搜罗唐代和北宋时期的典籍最为完备。这些典籍至今不少已亡佚和残缺,后世可据书目的提要而窥其大略。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部也又分45小类;书有总序,部有大序,多数小类前有小序;每书有解题,从而形成了一个严谨完备的体系。

陆善经,唐学者。吴郡(今苏州)人。博通经史。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后数年间。萧嵩荐之入集贤院,预修国史及《开元礼》。开元二十年,受命注《文选》,未成。迁集贤院直学士。与修《唐六典》,与注《礼记·月令》。陆善经曾注有《周易》八卷、《周诗》十卷、《三礼》三十卷、《春秋三传》 三十卷、《论语》六卷、《孟子》七卷、《列子》八卷、《古文尚书》十卷。二十七年任集贤学士,天宝年间官至国子司业。卒于天宝三年(744)以后数年间。《会稽掇英总集》卷二及同治《平江志》卷五十四录存其诗二首,《全唐诗续拾》据此录收之。撰《古今同姓名录》二卷。

(待)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