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院破界创新
一、破界创新三步曲
亲爱的同学们,欢迎来到混沌大学创新学院。今天已经是3月25号,3月份就要过去了,北京的春天已经很美丽了,不知道你的生活、你的工作怎么样了,非常惦记大家。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我们的核心课程,也是大概我讲了5、6年的一个课,但一直讲不明白的一个课,第一性原理。
我不知道你对上一节的课程哪个要点touch到你,请在互动区里边写下来,这样我们给其他同学,给我们今天整个课程有一个很好的开场。今天我接下来讲第一性原理在创新里边的一个应用模型,叫破界创新。破界创新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个模型,在混沌大学十二个创新思维模型里边,对我个人帮助最大的一个思维模型,请听我来解释给你们看。
我们十二个思维模型让我把它大体分下层的话,应用方法类我们也叫三板斧,组合创新、错位竞争、单点破局,这是任何人都可以学的三个思维模型。无论你在什么样的级别都可以来用,在战术级别,以及在很深的创新级别都可以来用出门的三板斧。
但在战略级别有三个思维模型,我建议你要注意一下。第一个思维模型,是分形创新。分形创新是把第一曲线、第二曲线连接起来的那个有机的那个方法论,特别棒。我非常骄傲分形创新,是一个企业持续创新的那样一个战略引擎。还有一个思维模型,就是我们在接下来几节课要讲的战略杠杆。它是一个很好的把你公司的战略来梳理出来,并且整顿一下那样一个模型。而今天要讲的模型呢是其中一个破界创新,尤其战略的隐含假设打破这样一个模型。
在我们十二个模型里边,其中有一个模型叫颠覆式创新,但事实上破界创新才是一种真正的颠覆式创新,它的威力极大。跟所有其他创新相比较呢,破界创新颇有一种叫笛卡尔式的转向这个味道。我们所有其他创新讲的是在外部事物上的创新,组合创新呀、单点破局呀等等,在外在现实里边的这种创新。而破界创新是完全放开外在的现实,是在内在认知边界打破,从而引起外在现实边界打破这样一种创新,是由内而外这样一种创新的方式。
我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其他的创新很像外功,各种各样的招数,而破界创新很像内功,从里边来打破的这样一种创新的方式。所以破界创新破的是什么?不是外在的视野边界,而是内在的认知边界。
那认知边界这个词呀大家特别熟悉,我也讲了很多年,所以亲爱的同学们,当你想起认知边界这个词,你会想起什么呢?我为什么会说认知会有边界呢?我们小互动一下。
我们一直以为我们的人类的理性认知我们感到骄傲,我们认为今天有今天的科学,有今天各种进步,都是因为理性给我们带来的。但另外一方面我们却发现,有一些绝顶定聪明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们却对理性认知本身有高度警惕。
关于理性认知有一个很奇怪的,而且很相同的比喻。2000多年以前,柏拉图说洞穴囚徒这样一个隐喻,他说我们现实世界里边的人啊,就像生活在洞穴里边一样,我们以为我们用我们的思维、我们的认知、我们的心智看到了世界的本源,其实我们的思维所看到的只是真理之光折射到墙上的影子而已。非常奇怪,洞穴囚徒这个隐喻我一开始讲的时候就是因为这个打比方比喻而已,但是随着我自己认知的深入,我发现柏拉图不是在做比喻,他讲的是真的,这是个真事,思维居然把我们禁闭在一个洞穴里边。
卡尔·波普尔,最著名的科学哲学家讲的更直接,任何时候我们都是被关进自己认知框架的囚徒,被我们的认知反而是一个框架,把我们的人禁闭进去。赫拉利在《人类简史》里边也讲过类似的话,身为人类我们不可能脱离想象所建构出的秩序,每一次我们都以为自己打破了监狱高墙,其实只是到了一间更大的监狱而已。
我把这个话再重复讲一下,我们经常以为我们的思维、我们的理性就像光一样,把我们打开来外在的边界,事实上这个光也是有边界的,它把我们笼罩在一个光的一个牢狱当中。那我们只有把这个思维的认知的边界打开,我们才能到一个更大的真理时空里边去,这就是我们整个课堂里边想讲的内容。在未来的课堂里边,这个味道我会讲的更浓一点,今天我们暂时把它放过去。
那好,打破认知边界,很多学者讲了各种各样的方法论,有不同的角度来切入。但是我并不想讲太多的角度,这样你会很乱,我想捻出一个角度出来,一个方法论给到你。任何的一个系统,打破它都有一个关键的角度,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上节课刚刚讲过的内容,叫第一性原理。回忆一下第一性原理是什么?第一性原理是任何理性系统得以形成的原起点。但反过来,第一性原理也决定了这个理性系统的边界。你得到了什么,你也被什么东西所禁锢在那儿,这是一个颠簸不破的这样一个真理。
请你看看这张图,我特别有意地把第一性原理涂成黄颜色,而这个理性的边界呢,我也把它变成黄颜色。其实我是有意而为之,向你表明第一性原理一方面支撑了整个理性系统,另外一方面它也禁锢了这个系统的边界。任何的系统都成立于某一个第一性原理之上,即使你不知道,所以如果你跳出这个系统,找到了这个系统的第一性原理,你想把自己变大的方法论,最好的方法论就是打破这个第一性原理,然后整个系统就变大了。打破系统得以形成的那个第一性原理,反而是系统变大的那个方法论。我们说不破不立,但是你一直不知道破什么、立什么。破的是系统得以形成的那个第一性原理,立什么呢?立一个新的第一性原理,这个方法论就叫破界创新。
就像一个大楼,你想把这个楼给拆了对吧?那你有很多拆的办法。有的人说我爬到楼顶上,一个砖一个砖,一个瓦一个瓦的拆,你想想看,你当然可以这样拆下去,但你得拆到什么时候啊?另外一种拆法呢?你看到这个楼得以形成有个根基,如果把你根基那个地方给它炸了,整个楼就轰然倒塌了,就是那个味道。
如果有同学此时此刻你听明白我想讲的这个味道了,你内心深处都应该有震颤,这是一种共振式的、共鸣式的学习,这个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一个方法论。很可惜我的口才不太好,很努力地想讲给你听,未必把那个味道能够给到你,希望你能此处略微停一下,产生那样一种共鸣。
但是我们讲任何的哲学理论、任何的模型,都是为了在日常生活当中得以应用,有的时候一些词它本身会带来一些味道,它有它原有的含义。那太文绉绉的词有可能用起来不是那么容易应用,所以这一页呢我特意把第一性原理的概念去一下类,我们大差不差地认为,跟第一性原理大概同理的一些词叫什么呢?它就是我们中学里学过的那个公理,公理化思维也是下节课我们讲的内容,特别特别地精彩。它还是那个逻辑推理的第一因,它是整个系统逻辑的原起点。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有一个词跟它最接近,叫基石假设。所有的学科,包括硬科学,一定建立在某个基石假设之上。所有公司组织里的商业模式,你的战略,也建立在某个基石假设之上。
任何宗教都会有自己的基石假设,比如基督教认为的基石假设是人生下来是有什么呢?有罪的。你从这个伊甸园出来,你有罪了,所以赎罪是基督教很重要的那样一个东西,它的元起点是人生下来是有罪的。佛教呢?它是有个元起点,他发现人生皆苦,所以他解脱也罢、超脱也罢,是为了解决苦这个问题。
教育也一样,也有两种不同的假设。第一种假设是,你生下来就是个白纸啊,所以我需要教很多的知识给你。其实这就是我们今天我们教育的一个隐含假设,就白纸。你什么都没有,你为什么要到学校呢?我教知识给你,你获得知识越多,你可以更好地生活下去。但很有趣的会发现,有另外一种对教育的基石假设叫唤醒论,谁是在讲这句话呢?我们会发现很多的大家,东西方两个大家都有共同的观点。
我们先说东方,大家如果看过《大学》这篇文章,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你看,在明明德,那个明德你自己本来就有,把它明了就可以了。说大学之道在明,你自己本来就有了那一份明德。
那我们再去看古希腊,柏拉图有一句非常奇怪的话,知识就是回忆,你本来就有,你回忆出来就好了。所以他对教育怎么定义呢?教育就是唤醒。所谓教育不是在洞穴里边,我增加再多的知识,柏拉图说有啥用啊?不还是那些阴影吗?所谓教育,把人从洞口里边领出来叫做教育。你看有两种基石假设,那如果我对面的朋友你问我,混沌大学相信哪一个基石假设呢?那你猜我会相信哪一个基石假设呢?混沌大学的我们整个教育理念是在白纸论上,还是在唤醒论上呢?你可以猜一下。
好,到此为止呢,我把第一性原理换了一个你更熟悉的词,叫基石假设这个概念给你了。我希望我们同频往前去流淌。
但是呢,对于既有的系统,由于你在这个系统之内呀,其实你已经把基石假设给忘了,甚至你都忘了这个系统有基石假设这件事了,这就是一大悲哀。这就是刚才三个哲人所悲哀的那件事情,你身处这个系统之内,越来越久的时候,你只会看到这个系统里生发出来的现象,你忘了这个系统的基石假设是什么,甚至忘了这个系统下面还有基石假设这件事了。
所以这个时候呢,把既有的系统的基石假设,我们称为隐含的基石假设,可以建成叫隐含假设。这个概念极其重要,是今天我讲破界创新第一重要之概念,就是隐含假设。所谓隐含假设,你都不知道它存在的假设。所以把破界创新给各位一个方法论,这个方法论我们分为三个步骤,很简洁。
第一步是破隐含假设,这一步最难,最重要。
第二步是立基石假设,第二步需要你在知识上有更大的系统。
第三步是见全新系统,第三步反而是最简单的那个事情,是结果了。
所以这是破界创新的三步曲。破界创新的难点和重点,就在于如何发现和打破隐含假设。
很有意思,当你看到隐含假设的时候,你就开始打破到它了。那你怎么能看到它呢?我又一次强调了,我对一些重点我总是像转圈圈一样强调。你只有跳出系统,你才能看到这个系统的隐含假设。就像一只鱼,这个鱼生活在水中的时候,它永远不知道自己生活在水中,它从水里跳出来,回望水面,哇,我原来生活在水里啊,那一刻你就突然顿悟了,从系统里边跳出来了。
那为什么此处我们讲哲科思维对我们有帮助呢?哲科思维里边有一种思维方式叫逻辑反思。逻辑反思不是反思思维的内容,而是反思思维的结构。什么样的工具能够帮助我们进行逻辑反思呢?叫逻辑三洽,自洽、他洽和续洽。咱们最后的课程,在认知升级里边这部分内容我会讲的更多一点。
接下来请允许我举个例子。比如乔布斯在产品上的破界创新,做一个小案例。当我们在产品功能上形成某些习惯、形成某些惯例的时候,这个惯例就会成为你产品的一个隐含假设。大家熟视无睹了,已经看到熟视无睹。就是某个东西对你很重要,重要到你都忘了他存在的时候,你就被它所禁锢了,这时候就叫认知边界了。所以什么叫产品上的创新?产品上的创新很有趣,就是你打破既有产品的使用习惯,就是产品上的破界创新。我们另外一个高大上的词汇来描述这句话,就叫重新定义了某某产品。
你看《乔布斯传》的第378页有这样一段,大家一直在做iPod,它的工程师、产品设计师一直希望iPod体积越来越小,越来越小你不是越来越方便吗?但是iPod上面一定有个屏幕,屏幕干嘛?你自己选歌,点一下它就播放了。所以大家希望那个屏幕越来越小、越来越小、越来越小。那后来乔布斯突然提出一个疯狂的建议,你为什么要屏幕?你把屏幕去掉吧。
我相信他第一次提出这句话的时候,他的产品人员应该是愣了,老板你在说什么?iPod怎么可能没有屏幕呢?如果没有屏幕,他怎么选歌呢?他不选歌怎么播放呢?所以有个屏幕自己选歌这件事情,已经是个Default的行为习惯了。然后乔布斯说,哎呀,我请问你,歌是不是他自己选的呀?是呀。随机播放不就完了吗?哦,随机播放这个新的行为习惯出来了。这真正的是刚才这段小的产品的改变,也是重大的产品上的一个创新,才把iPod真正推到市场,占据了整个市场75%的市场份额,是这一步骤,随机播放产生的小的那个播放器。
那么再举一个例子,你还记得如果你以前用的是IBM的笔记本,或者联想的笔记本,它都会有开关键,你晚上睡觉之前你要按着那个键,把那个计算机给关死,然后你再睡觉。第二天想用的时候呢,你再按,然后它就开了。那乔布斯说我为什么要有开关键呢?我合电脑不就完了吗?或者不合又怎么样?就是所有苹果产品的开关键是没有的。你现在看一看,这又是一个破界创新。
我们最有趣的一个破界创新是乔布斯设计iPod屏幕的设计,我们邀请乔布斯本人来讲一下这一段的破界创新,非常非常地精彩。如果你看过这段视频,跟我一样看过这段视频的话,同样,用你的心来看这段视频,试图跟他同频共振一下。
我每次看到这个案例的时候总是很惊叹,真是不知道,哎呀,真是不知道乔爷怎么想出来的,他总会有一些跟我们常人不太一样的思维方式。事后诸葛亮你觉得好简单啊,但回到历史里边,在乔布斯做这件事情之前,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索尼,这么多的手机公司、这么多的聪明人,怎么就没有发现这是个隐含假设呢?
所以再回到那句话,什么是隐含假设?就是周围人的群体信念就是隐含假设。往往那些大家认为都不需要值得质疑的东西,才是最限制你的隐含假设。怎么打破?哲学思维。什哲学?我们再回到哲学的原点吧。康德说,所谓哲学起始于对所有至明的东西的追问叫做哲学。
所以到此以后把话题再展开一下,有一本小书叫《证明达尔文》,但是我不建议你看了,特别难,它用数学的方式来证明达尔文的公式。但在那个序言有一段话特别精彩,我看了之后很打动我,我念给你看,我又一次提打动了。
到今天我都记得,对我影响很大。他说数学家有两类:第一类解题家;第二类是理论家。
理论家最荣耀的时刻,是发现一个新理论,新理论根本不解决老问题,却让老问题本身变得无关紧要了,那一小撮人叫理论家,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家的形象,是这种人。他建立新的边界出来,至于里边的细枝,由常规科学家帮你填充就可以了。比如你问我什么人是最聪明的,或者我最崇拜什么样的人,科学家里边我特别崇拜理论物理学家,理论物理学家基本都是这一类人。
牛顿根本没有解决亚里士多德力学里的任何问题,但牛顿提出万有引力之后,却让历史上2000年之久亚里士多德力学里面问题的本身变得无关紧要了。爱因斯坦根本没有解决牛顿力学的问题,在爱因斯坦之前200年时间里边,几乎所有的科学家在牛顿力学体系里边来思考问题。只有爱因斯坦建立了一个新的框架,新框架出来之后,原有牛顿的那个框架完全没必要了,这叫理论物理学家,理论学家的味道。
我们把他可以做一个类比,有两类创业者,绝大多数的创业者是解决问题的。比如说有一个词叫痛点、用户需求,这类创业者非常非常地棒,把现有体系里面的Bug、痛点解决掉,他应对的是极限点问题、痛点问题、解决问题,绝大多数创业者是这个类型的。But,有一小撮一小撮的人,我可以称他为创新企业家,他是破界创新。他不解决原有体系里边的痛点问题,而他打开边界,做新的东西的那个人,叫创新企业家。
我举个例子,亨利福特的一句名言,我跟这句话很有共鸣,非常喜欢。如果你问消费者需要什么,他会回答说需要速度更快的马车,如果你解决痛点,你会做一个速度更快的马车。福特做了什么?福特做了汽车。汽车没有解决马车的任何问题,却让马车本身的存在变得无关紧要了。我不知道你浑身有没有一股颤抖的力量。我讲这句话的时候,我身上感受到这样的力量。福特没有解决马车的任何问题,他连马车本身的存在都变得无关紧要了。
我们再看我们今天讲乔爷,乔爷根本没有解决功能手机的问题,没有尝试让那个键盘变得更美,而他却让功能手机本身变得无关紧要了。我们再举这个人,为什么我很推崇这个人?这个人身上似乎有很多的毛病。你看他根本没有解决传统汽车的问题,但他让传统汽车本身变得无关紧要了。然后你再看,他其实根本没有解决地球上生存的问题,他解决的是人们移民火星,开创一个新的时空的问题。他所开创的火星这个新时代,是有人类以来第一次做这样重大的破界创新呀,是这个人在做的,为整个全人类来做的这样一个贡献。
我们再看这个人,张一鸣非常非常了不起,我认为他是个典型的破界创新的创业者,而且不停在破界。早期所有人以为张一鸣做的是叫客户端新闻,以为做的是门户网站的工作,其实张一鸣根本没有解决门户网站的任何问题,他却让门户网站本身变得无关紧要了,我的老东家搜狐市值只有几亿美元了。然后接下来张一鸣的竞争对手变成了百度,我们都以为张一鸣做的是什么呢?是推荐、是搜索。其实现在发现,张一鸣做的根本就不是搜索,也不是推荐,他甚至让原来百度的那个搜索本身变得无关紧要了。
接下来我们发现他的对手又变成了腾讯,在有了张一鸣以后,人们发现腾讯的流量历史第一次下降。哪个产品对微信造成了威胁呢?不是另外一个更好的微信,而居然是抖音,居然是抖音,抖音这样的产品的存在。所以今天的今日头条,今天的字节跳动已经变成了一个新的帝国,对面站的居然是腾讯了。
我们以为他的对手是中国的企业,我们所有人没想到,今天他的对手已经变成了Facebook。字节跳动是中国互联网企业唯一一家海外用户数占了一半以上的互联网企业,所以张一鸣本人已经不做国内业务的CEO,刚把自己任命为国际CEO,大部分或者全部时间放在国际化上去了。他很有可能是中国企业里边真正全球化的那样一个典范人物。这是什么创新?这是破界创新。我们可以预见,一旦字节跳动的全球化成功实现以后,会有数不清的中国下一代企业会同样走到全世界里边去呀,这种创新叫做破界创新。请你再Touch一下这个味道,破界创新没有解决原有体系之内的极限点问题,却让原有体系里边的极限点问题本身变得无关紧要了。
再回到这张图上,我请你看一下混沌大学第二曲线分量之所在。第一曲线的极限点问题变长、变大,这几乎是主流商学院在管理里面解决的问题。我们在讲什么呢?我们说中间跨越非连续性,跳到第二曲线里边去,这是我们所推荐的。用什么办法跳过去呢?第一性原理,具体的方法论是破界创新,这就是我今天讲的题目。
所以混沌那句黑话呀,用第一性原理跨越非连续性,实现第二曲线创新,三个关键词可以合成一个方法论,就是破界创新,就是我今天讲的这部分内容。所以你知道对我本人而言,这个创新是帮助我寻求心智最多的一个东西。我强烈建议你这门课程你要听上三遍,至少听三遍,你反复来听。不是听内容,而是寻求同频共振的东西出来。
讲到这里面呢,我们再小小地停顿一下,做个小互动,你能不能帮我再举一个破界创新的小案例呢?你可以用什么什么重新定义了什么什么的格式来回忆一下。很抱歉,我讲到这个破界创新的时候,心情有一点点小激动,平复一下我的情绪,也看一下你在屏幕里面写的一些新案例出来,对我也会有一些启发。
二、纳德拉刷新微软
我想最后的这个案例特别重要,我想最后破界创新这个理论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应用起来还是很困难的。我刚才讲了很多的小案例,最后我还想讲一个大案例,让你更深刻地理解一下破界创新,它为什么是我们的创新模型之王。我想讲一个大案例,是纳德拉刷新微软这个案例。这个故事已经发生在4年前、5年前这样一个案例了,故事已经是旧的,但里边的东西的内涵是新的,我希望你用共振式的学习方法、共鸣式的学习方法来出新思考一下。
微软在2000年的时候达到顶峰,公司市值达到6000亿美元,全球最高。2000年的时候,42岁的盖茨功成身退,把CEO让给了他的负手鲍尔默。所以我们可以说比尔盖茨是微软第一曲线的Founder。
如果我们用这张图来描述微软的历史很惊叹,说在盖茨当政的时代,你看微软节节高声,然后盖茨也很有意思,在最高点的时候,盖茨宣布就退休了,去做董事长了。那这个时代微软的范式是什么呢?它的主营业务是Windows+Office。Windows是操作系统,然后卖它的这个Office授权软件,Office只能运行在Windows这个系统之上。但它下面有个隐含假设是什么呢?是PC。
所以我用这样一个公式来代表盖茨时代的这个范式,然后到了它的这个顶端。那盖茨眼中微软的使命是什么呢?盖茨1976年提出来,他说微软的使命就是让每个家庭、每个办公桌都有一台个人电脑,每个家庭、每个办公桌都有一台电脑。然后鲍尔默可以说是微软第一曲线的Manager。
我们今天反复讲一句话,也是我们今天也想送给各位的一句话,创始人的认知边界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真正的边界。盖茨作为创始人所界定的PC边界,成为微软无力挣脱的发展边界,非常非常奇怪,我们说微软死于它的竞争对手说错了,微软从来没有被任何竞争对手所打败,微软被自己内在的隐含假设,被PC假设所限制住了。
不信你们来看,我们看在第一曲线的发展说,鲍尔默可以说功绩辉煌。在鲍尔默当政的时间里边,微软营收增长了4倍,利润增长了10倍。哇,年利润267亿美元,你想一想看,员工增长3倍,桌面Windows操作系统已经占据了90%以上的份额,75%的超高毛利率,卖操作系统的这个方式,毛利率超高。
业绩这么好,市值为什么跌掉一半呢?用我们家的利润很容易解释。成于第一曲线Windows,失于最重要的第二曲线是移动互联网。我们看在鲍尔默的时代微软错过了什么?微软错过了互联网浪潮,以Google为代表的搜索引擎。微软错过了社交浪潮,以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软件。微软错过了移动互联网浪潮,它在PC操作系统里边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可在手机操作系统里份额多少呢?1%。太奇怪了,PC操作系统是王,居然没有进入到手机操作系统。最后它即将错过一个新浪潮,云计算,以亚马逊为代表的云计算。所以在这个时代的时候,微软跌的很厉害,市值大概跌到了50%。而我们看这个阶段的范式,你看一下它跟盖茨的时候范式完全一样。
请你沉默10分钟看看这个案例,微软是全世界最聪明的人,国际化企业,它范式却没有改变,它的边界却没有改变。所以你知道我们今天讲认知边界这个词分量有多重了吧?那移动时代迷失的微软,是如何在新的时代大象起舞重回巅峰的呢?是因为换了一个新的CEO纳德拉,我们可以称纳德拉为微软第二曲线的刷新者。
我们以前讲过失速点这个报告,里边有这样一个数据,令大企业胆战心惊。它说一个企业一旦到达失速点以后,重新恢复增长引擎的可能性只有4%,也就是几乎不可能。一旦你到了失速点,你几乎命运就开始下跌了。那其实只有4年时间,微软就起死回生,纳德拉做了什么?我相信他前几年,我不知道你怎么想,在我眼里微软好像就不存在了吧?即使存在,也变得不重要了。万没想到,微软又重回榜单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公司了,他做了什么呢?我看了一本书,纳德拉本人写的叫《刷新》。
当然那本书你猛然一看,你会觉得像鸡汤一样歌功颂德,仔细去看,会在里面发现很多有共鸣的东西出来。比如这句话,我再读给你们听,我非常喜欢这句话,真的是很棒。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乃至每一个社会,在到达某一临界点的时候,都应该点击刷新。刷新什么呢?重新注入活力,重新激发生命力,重新组织,重新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他用的词跟我们家词不一样,但实际不也是第二曲线创新吗?但是怎么实现第二曲线创新呢?叫点击刷新实现第二曲线创新。
关键问题是刷新什么?或者先刷新什么?所以再次用我们今天讲的这个理论,第一性原理支撑了某一个理性系统。在商业里也一样,我们认为任何一个战略它下面都有一个基石假设,都有一个隐含假设。我们认为最深刻的一个隐含假设我们认为是使命,所以接下来我们用使命和战略这个模型来解释一下。使命成为公司战略的原起点、支撑点,说任何一个公司的旧战略是基于旧使命,其实这个使命到最后的时候,它都会变得没力量了。其实那个词写的很高大上,但你觉得熟视无睹,而且很多人把它缩写出来。一旦某个使命能够缩写成什么三个、什么四个的时候,它几乎对你没力量,太熟视无睹了。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你刷新使命,找到新的使命。当你找到新的使命出来了之后,你的战略就会非常容易出来。
我再次重复我上半节讲的一句话,不要在战略里边想战略,那你的战略就是太局部了,跳到战略外边更大的系统里边来想战略。今天我们给了更大的系统叫什么呢?叫使命,我用这个范例来讲一下微软案例。所以在第一Part刷新什么?刷新使命,这是纳德拉上任之后选择的第一个着眼点,太棒太棒了。选择是这个体系根基的那个东西我刷新它,如果不刷新使命,在这个体系之内做什么东西都没有用。鲍尔默已经证明了,难道你比鲍尔默更有执行力吗?不会的,所以你在体系里面做什么都没有用了,必须刷新这个体系的原起点。他捻的关键点是叫什么呢?叫做使命。哇,阿喀琉斯之踵,高手,高手,真是高手,顶尖高手啊。
我们再回忆一下微软的使命是什么?鲍尔默说当年盖茨1976年的时候定的微软的使命是让每个家庭的每张桌子上都有一台个人电脑。说你看,这个使命之下就形成了微软过去的那个战略了,Windows+Office,以及运行在PC之上,这是使命驱动战略这样一个典型的这样一个模型。
然后纳德拉敏锐地发现了这里面的逻辑失洽的地方,他说盖茨对微软使命定义在逻辑上存在一个极限点,就是我们没有考虑到其实他所定义那个使命,他说更像一个目标。他说一旦这个目标完成了,你再用什么力量推着这个公司往前去走呢?盖茨当年提出这个目标的时候,是个远大的目标啊,还可以带着大家往前去走。但他说,你看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至少在发达国家我们已经完成了这个目标了呀。
所以鲍尔默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发现这件事情,逻辑失洽之错。嗯,非常非常地棒。那我们稍微停一下,纳德拉所谓的使命是什么意思?使命由何而来呢?他这本书的这个副标题,如果英文的副标题叫做重新发现微软的灵魂,翻译成中文的时候我不知道为什么没有这个副标题。你看,重新发现微软的灵魂,他认为微软这个公司是有灵魂的。
他此处所说的灵魂指的是什么意思呢?纳德拉有一段话非常非常地棒,这段话都建议你把它写下来。当你想自己公司使命的时候,盯着那句话看,我觉得这句话是我所看到对使命定义最棒的话,太棒太棒了,它深刻地震惊了我。一个公司的使命是它灵魂的表述,绝大多数人写的使命是我们高管团队Brainstorming想出来的一句漂亮的话。当你想出来的漂亮的话,就是在我们的思想之下,在我们的思维之下。而纳德拉和乔布斯认为使命是什么?使命在我们思想之上,他把它命名为什么?灵魂。他不是我们想象出来的,是涌现给我们来的。
使命你只能去阅读,你不能主动去写,使命你只能成为使命,而不能盯着使命去看那个东西叫使命。那公司的灵魂是什么呢?纳德拉说我说的不是宗教上的灵魂,而是一种最自然的表露内心的声音。我们必须要回答一个问题,这家公司是做什么的,我们为什么而存在,我们往往为了某个目的、某个初心往前去走,但走着走着我们就忘了我们那个初心是什么了。这个世界由于我们的存在会有什么不同?或者我们转为更扎心的一句话,如果你的公司明天消失了,会对这个世界有什么影响吗?
如果你的公司消失了对世界没有什么影响,很快就有人会替补出来的话,大家不觉得有任何的存在,那你公司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除了赚钱以外,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常人就会用赚钱盈利来看公司存在的目的。像乔布斯、纳德拉这种人,就会从这个角度,做灵魂上的这种拷问。所以这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那个初心是什么,才能把你的使命来刷新起来。
然后他说用第一性原理追问这节是一个逻辑的反思了,他说让每个家庭、每张办公桌都有一台电脑,这是盖茨40年前为微软确定的使命。但我认为他更像是一个激励人心的目标,而不是使命。我一直在思考,到底是什么在40年前激励盖茨来开发个人电脑的呢?哇,这个问题好棒。盖茨当年为什么会提出这个目标呢?盖茨当年为什么要创办微软公司呢?他提出这个目标背后的精神是什么呢?你看这是有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了,他背后的那个东西是什么呢?让每个家庭、每张办公桌都有一台电脑,为什么?盖茨为什么提出这句话,他真正想表述的含义是什么?这种灵魂性的追问之后,想出来这样一个答案,是为了给他人赋能。这几个字很小,但是我觉得价值千金,是整个这个故事里边的书眼的地方。
他捻出了连盖茨本人都没有注意到的那个动机,盖茨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是为了要给全世界的人赋能。个人计算机将会变成你的超级大脑,变成你的手,并变成你的眼,提高你生存发展的能力,这是当年他的动机。所以纳德拉这个结论就出来了,我们做事情的目标使命不是为了什么什么多少个个人电脑,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人做事、做成事。微软存在的意义是为了帮助可以打造、可以赋能他人的产品,这是我们存在的意义,他终于把灵魂那个词给捻出来了。
在这种拷问之下,他捻出了微软的新使命,再也不是我们要实现多少多少数字这个东西了,而是实现这个数字背后的那个意义,赋能全球每一人、每一个组织,帮助他们成就不凡。这里边的关键词已经变成了赋能,变成了帮助。你回忆一下,以前把这个目标当做使命,我看到绝大公司说自己使命的时候都是目标,我要帮助全球多少亿人怎么样,最大的什么,那是你的目标啊。当你说那个目标的时候,你把数字当做你的1了,你忘了那个数字背后的动力是什么东西了。纳德拉真是非常非常棒啊,这个印度人太棒了,捻出来背后那个动力是帮助他人、赋能他人。这样你把自己当成前台那个角色,变成了后台来帮助他人的味道就捻出来了。
所以这一Part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进去,是我们最重要的一Part,来刷新使命。刷新使命出来之后,战略的刷新就非常容易了,轻战略就是移动为先、云为先。来看,我们原有的使命驱动我们原有的战略,我们原来看过了。那新使命是什么呢?赋能全球每一人、每一个组织,帮助他们成就不凡。在这个新的使命里边,新战略是移动为先、云为先。
那我们微软的灵魂,我们独一无二的核心能力是什么?我们提供生产力和平台的专家。所以他提出三个要义:第一,我们要帮助他人,无论他们身在何处,无论他们使用何种设备,从PC的禁锢来出来;第二,我们要构建智能云平台;第三,更个性化的计算等等。
所以我们来看移动为先这个战略,原来它的Office是它最主要的收入,但Office只能运行在WIndows之上,而且Windows只能捆定在PC上,不能在手机里边,也不能在线使用。如果你的使命是帮助别人提高生产率,无论他身在何处,无论他使用何种设备的话,当然包括PC以外的设备了。于是纳德拉把这个使命给冲破以后,突然发现有一个全新的世界,他说如果我们只是听着PC,PC已经在萎缩呀,大家记不记得我们在联想案例的时候讲过这点。如果我们冲破PC这个边界,盯着互联网、传感器、物联网的话,用户会有多少呢?30亿呀。我们要赢得30亿的联网设备,而不再是持续萎缩的PC市场啊。
过去被PC的边界所禁锢,现在打破,然后取消了智能手机对Windows系统的授权费,所有厂商都能免费使用这个Windows手机操作系统。然后无论他们使用何种设备,当然包括竞争对手的设备,这个挑战非常大。
因为过去微软是一个很独的公司,跟全世界所有公司为敌,微软几乎没有朋友,全是敌人。他说我出任CEO不久,我决定全面推高我们的Office产品,把我们的Office产品不但从我们自己的操作系统里边,而且要超出去,包括苹果的iOS,包括Google的安卓。有一次发布会上,纳德拉居然使用了iPhone手机来演示微软软件。我们看起来可能不觉得怎么样,但是你要知道,在此之前,在鲍尔默时代是不允许微软的人使用非微软手机的。这次就打开了它的边界,然后纳德拉说,这是一台iPhone手机,但是这是一台非常独特的iPhone手机,因为它预装了微软所有的软件和应用。你看,一次边界的打破。这对微软来讲是一个新的世界,把自己一个开放的平台走向一个开放的时代。
2017年,微软在手机里面发布超过了100款iOS应用,哇,100多款iOS应用啊。它甚至拥抱Windows的对手,开源系统Linux。我们再看Office,原来Office只能卖版权,大家记不记得?它现在升级成Office365,Office365其实你就可以变成每个月使用订阅用户数了。所以2018年企业订阅用户1.2亿,然后个人版付费用户达到3000多万,什么概念?有一个评论说微软把自己原来从卖软件许可版权这样的传统公司,变成了收取订阅服务费用的互联网公司了,从软件公司升级为互联网公司。第一个案例,移动为先突破了原来的范例。
但是真正把微软成长起来重新回到世界之巅的是它的第二曲线,它的第二曲线是什么?是云。你别忘了纳德拉本人是什么人?他原来是微软云计算业务的负责人。众所周知,作为一家公司,我们已经错过了移动革命,但我们不想再错过云革命。2011年纳德拉被任命为STB这个部门的负责人,这个部门是仅次于Office和Windows为的第三大业务部,它的主营业务是卖服务器,但也包括正在孵化当中的云。当时的云是多大呢?当时的云仅仅是一个代码为红色的狗的一个边缘化的小团队。当时的云,亚马逊收入已经是数十亿美元,微软云只有区区几百万美元。也就是说这个云无论在内部、在外部,都是一个非常非常小的业务。
但纳德拉真了不起,当他是一个部门负责人的时候,已经有了企业CEO这样的格局了。他说我说服团队,采取有违直觉的战略,把重点从服务器转向微不足道的几乎没有任何收入的云业务。当时几乎所有的部门的同事反对它,因为他已经很习惯卖服务器了,把一个边缘产品做上去,而且竞争对手已经做到这么大了,你没有可能啊。非常坚定,他说作为一个团队,我们必须达成共识,云为先是我们的指北针啊,是我们的指北针。那正如他的部下所担心的那样子,亚马逊的AWS已经是先行者了呀,微软怎么跟它去竞争呢?AWS是公有云的策略,主要客户呢是中小型客户,你创业公司的很多。但是你到小型客户呢,需求和大客户不太一样,大客户需要的很复杂,所以微软做的是不同的云,他提供了一些大客户的那个云。
微软云提供了完整的解决方案,包括混合云、智能云等等,他甚至为了大客户做了一些独一无二的工具,比如一键把一些办公软件一键引入等等。所以微软作为后起之秀,在云这方面,它并不是比AWS更好的云,而是独一无二的云。纳德拉把云计算作为微软的战略核心,再也不强调Windows的价值。他投入几乎全部的人力,来投入进来来做这件事情。这个过程当中,原有的老大哥Windows被他边缘化了。你要知道很奇怪,他原有云的名字叫什么呢?叫Windows云。最早期的时候,微软云的名字居然叫Windows云,真的是好奇怪的,所以纳德拉就改名成微软云了。果断砍掉很多业务,比如卖掉了他收购的诺基亚手机,把全部资金投入到云,每年投入几十亿美元呀。他甚至为了铺设云场景,262亿美元收购了LinkedIn,把海量商业用户引向云。
75亿美元天价收购代码托管网站GitHub,聚拢技术开发人员在它的云里边开发第三方应用。我们没有最新的数据,我看到2018年第二季度的时候,微软云已经变成第二位,涨到14%了。2018年第二季度的时候,微软云的收入200亿美元,首次超过总收入的20%。2015年的时候仅仅有5%,我想今天它的比例应该更大了,而且云服务已经超过Windows,成为微软真正的第二曲线,成为他新时代的一个代名词。
然后同学们会问,微软原有的老大Windows哪里去了呢?那大家对Windows采取什么策略呢?很坚决去Windows化。在微软43年的历史里边,Windows几乎是微软的同义词,连微软的商标都是Windows视窗。那以PC为主的主营业务是Windows,纳德拉在第二曲线里边大胆地采用了去Windows策略。你还记不记得2013年的时候,鲍尔默说在微软没有什么东西比Windows更重要,那2015年纳德拉把Windows和其他业务合并起来,并且把这个名字改名成另外一个名字,微软Windows这个部门的名称给去掉了。
到2018年3月份做了更大的一次重组,把Windows部门分拆到两个部门去,甚至Windows这个词都从微软里边消失了。纳德拉说Windows既是光环也是枷锁,卸下它才能走更远。说的真棒,没有陷入到过去主营业务绑架里边,从那里边来走出来。盖茨呢,对纳德拉很高的评价,说在纳德拉的领导下,微软已经改变了原来完全以Windows为中心的策略,他赋予公司大量的新使命。我们也注意到,最近比尔盖茨已经从董事长的位置里边也已经辞去了,全部公司交给了纳德拉来进行管理。
我们来看它的新的曲线的发展,很清楚它的关键词是什么呢?是云+移动互联网。2014年2月7日,纳德拉成为第三任CEO,当天市值是3017亿美元。4年以后,2018年11月30日,微软市值突破8512亿美元,超越苹果,重新成为世界第一。今天它的市值已经是1.2万亿美元以上。
最后我们一个短短的视频,请大家看一下纳德拉这个人,我们对他有一个直观的一个形象,快问快答纳德拉。
这个小视频里边,他回答他爸爸妈妈对他影响的一句话,我觉得是最棒的一句话。纳德拉在另外一篇文章里面也写到说,他说我妈妈的人生哲学影响了我自己如何思考自己的未来,他始终认为呀,人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事,并遵循自己的节奏。当你依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情的时候,节奏就上来了。只要是你喜欢的事用心去做,把它做好,并且保持正当的目标,生活就不会辜负你。如果你盯透那些文字往里边去看,你能看到他母亲背后的那种印度宗教对他的影响,我们从里边看到了很多禅的味道在这里边去。
然后接下来最后一个小互动,我们今天从这个案例里边,特别得到了一个词叫刷新。刷新是从第一曲线到第二曲线转换的这样一个方法论,你所在的公司是否需要刷新呢?如果你的公司需要刷新,刷新什么?请借鉴我们今天讲的跳出来看的这样一个方法论。
小节一下我们学了什么呢?破界创新,我们起于这样一个方法论。任何一个系统,站在系统之内你是永远无法打破的。因为在系统之内,已经忘了自己系统有基石假设。站在系统之外,用一种哲学的思维看系统的隐含假设,用一种叫逻辑失洽的方式来找这个隐含假设。看到它的时候,其实就是打破它的开始,破掉它的另外一面,要建立一个更根基的基石假设。新的基石假设成立以后,新的系统也成立出来了。
所以破界创新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破。
第二步是立。
第三步是新系统就出来了。
最难的是第一步,最容易的反而是最后一步了。
所以同学们,今天的模型我们讲了破界创新,它几乎是我们创新思维模型之王。这个模型里边哪个点Touch到了你。这个模型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的确很难。哪个点你还有困惑,我也希望你写下来,我会看到这些内容,然后继续迭代我的内容。
给大家留一个课后作业,你可以选择任何一个企业,乌镇、茑屋书店或任何一个企业,来拆解它的破界创新。最最关键点,它既有的隐含假设打破的是什么,然后建立新的隐含假设是什么,来拆解一下。
课后作业二,往你自己身上来联想一下,你们公司那个隐含假设是什么,能否打破它。你个人职业发展上到今天为止你反思一下,下面那个隐含假设是什么,你能否打破它。不管你知道还是不知道,那个假设一定存在。如果你不知道它,那你就会被它禁锢下去了。一旦你知道它、看到它的时候,就是打破它的开始。
当然,我讲的可能都是错的,请你用理性的思维来看待这个内容。最后一句话送给各位,来自于程维那句话,2014年我听他讲过这句话以后,这句话就牢牢地记在我的心里。创始人的认知边界是一个公司真正的边界,所以破界创新是一种笛卡尔式转向式的创新,不是破外在事物的边界,而是破内在认知的边界,这是一个极好极好的方法论。
好了,同学们今天的课程结束了,我们下周见,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