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里的探索想法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中(1)。

2019-06-14  本文已影响12人  小小的简单的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中(1)。

                    读三毛的书《万水千山走遍》

谈到三毛,可能我们很容易就想到那个自由、率性、追求自我与爱情的女人。

《撒哈拉沙漠》、与荷西的爱情故事……。都那样的让人觉得自由在她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但读完她写的《万水千山走遍》后,才更进一步理解了她。自由在她那里并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最大的克制与最大的坚韧支撑起来的对世界的善意和对梦想的追求。

这本书是她走访中南美洲各国的见闻轶事。共十八篇。

第一篇:大蜥蜴之夜

是她在墨西哥的见感思行,她与助手米夏一同在那里经历了墨西哥之夜里人们的压抑和无奈。

夜浓、酒烈、人疯狂。宴会上莎宾娜的狂乱与放纵,是内心压抑的强烈释放,是夜和酒拉开了她内心的闸口。

终于,对于欲望的渴求让她像一只饥饿的兽。还有那个看似小孩的女人,则诉说着:婚姻的空虚,自我的失去,企图在别人的身上寻找一些慰藉。阴影里,花丛下,阳台上的人们,在夜与烟雾营造的面纱后放纵着自己。

这样豪华而狂乱的夜吞噬着人的心灵,腐蚀着人的肉体。正如文中所说:“这种气氛又是邪气而美丽的,它像是一只大爬虫,墨西哥特有的大蜥蜴,咄咄地向我们吹吐着腥浓的喘息。”

大千世界,地域不同,心灵的需求不同,但又像极了当地的环境,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

但无论世界何地,人们心灵的空虚可能都会多多少少的存在着。怎样填补这种空虚没有统一的答案。

第二篇:街头巷尾

在离开朋友约根的家后,她看到墨西哥城最平民化的样子。

看到了那一张张自认为具有艺术的美的脸。却也明白,那在艺术之外的贫穷又怎样的侵蚀着具有艺术美下的心。

在“国家人类学博物馆”她发现了自杀神,明白了这种宗教给了人类最大的尊重和意志自由。

也许是这次发现,使她的心灵解绑,也为她多年后的自杀添加了决绝的勇气吧。

有时候是不是限制也是一件好事,至少让人不会随意的坠入悬崖下,更珍视生命的宝贵与唯一呢?

【吃抹布】

墨西哥人的主食“搭哥”(taco)是小摊子上烘的手掌大的玉米饼。

因为吃时,不必筷子与刀叉,用手便可解决一顿生计。方便省时,但卫生却让人堪忧。颜色又是土黄色,所以作者把它称为“抹布”。

“吃在一般的墨西哥是贫乏而没有文化的。” 无形之中道出一种悲凉。也许只有经济富足,文化才能被重视,被提倡。人才有精力和条件去注重精神或仪式——那些更文明一些,类似于修养和品味的东西。

【你们求什么?】

这一节我同作者一样热泪盈眶。

文中这样描写到:“一个中年男人用膝盖爬行着慢慢移过来,他的两只手高拉着裤管,每爬几步,脸上抽筋似的扭动着,我再低头去看他,他的膝盖哪里有一片完整的皮肤——那儿是两只血球,他自己爬破的一摊生肉,牛肉碎饼似的两团。

在那男人身后十几步的地方,爬着看上去是他的家人,全家人的膝盖都已磨烂了。

一个白发的老娘在爬,一个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人在爬,十几岁的妹妹在爬,一个更小的妹妹已经忍痛不堪了,吊在哥哥的手臂里,可是她不站起来。”

看着这一切,一下子就疼在了心里,世界上多了我们看见或不曾看见的苦难。

我感动于他们的虔诚,也同作者一样疑惑于他们的所求。是有多难的事,多深的痛才能让他们忍受着肉体的折磨,匍匐于大地,全然扑倒在圣母面前,想去实现他们的夙愿呢?

我想起了西藏。那些磕长头的朝圣者,他们虽然朝拜的神灵不一样,但虔诚的心,坚定的信念是一样的。

也许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即使跌落于生命的死荫幽谷,也要扬起上腾的双翼。永远相信冥冥之中有一位神,会拯救自己于水深火热之中。

但是,这些苦!这些不顾生死安危的祈求,是不是也是对自身生命的辜负呢?可怜的人们你们在求什么?

我同作者有同样的疑问,有同样的怜悯。

第三篇:青鸟不到的地方。

洪都拉斯——是一个街上有青鸟(公交车)往来,却是青鸟都不到的地方。

作者去那里是为了一睹马雅人著名的“哥庞废墟”的。

但她们在那里更多的体验到了生活的艰难和挣扎。而她在恶劣环境中的淡然和适应,同情心、怜爱心让我开始敬仰她。

在旅馆被单都是虫的情况下,她没有一丝惊讶与厌弃,告诉助手米夏,睡在床单底下。

有生以来第一次,全身被跳蚤咬得尽是红斑,头发里也在狂痒的状态下,仍告诉自己,“那么荒凉的村落,能找到地方过夜已是不易,不能再有什么抱怨了。”

因为看多了伸手向人讨钱苦孩子的脸,看过了凄凉的村庄,家徒四壁的泥屋。即使报社给她们的经费绰绰有余,她就也不忍心去大玻璃内吃一次牛排,住一次宾馆了。

洪都拉斯景色如画,但满街都是讨生活的人,美景在那里是没有欣赏的雅致的了,有的只是心酸和感伤。

这段经历激起作者内心的慈悲,感恩于上天对自己的恩待,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同时也怜悯着每一个在生活上缺乏的人。

第四篇:中美洲的花园

哥斯达黎加——号称中美洲的瑞士。是一个美丽的国家,它是青鸟安家的地方。

中国的农夫

这一小节作者勉强去了在那里好友的表妹家,见到了从中国台湾移民到那里的专门搞农业的优秀人士,他们都在盛年时创下了属于自己的辉煌,她对他们的生活充满了羡慕和向往。

“这些农夫谈吐迷人,修辞深刻切合,一个个有理想、有抱负,对自己的那块土地充满着热爱和希望。”

看到这里,我也心生感叹,优秀的人要成全自己,总是无所不用其极(褒义词)。他们结合天时、地利、人和,去完成自己的英雄梦想。即使远离故土,移民他乡。实在是让人佩服!

作者在那里也抒发了自己的真实情感,“谁喜欢做一个永远飘泊的旅人呢?如果手里有一天捏着属于自己的泥土,看见青禾在晴空下微风里缓缓生长,算计着一年的收获,那份踏实的心情,对我,便是余生最好的答案了。”

是啊!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如果一味的行走在路上,那旅途的疲惫会扼杀掉一部分探索的勇气,徒增一些乏味和困倦。

就像喜好,一旦变为工作就失去了诱惑力,反倒觉得厌烦了。

这一节作者也描述了她的性格,“我的性情很怕见生人,同时又担心加重别人的负担;偏是情怯,不太肯去麻烦别人,只怕人家殷勤招待,那便令我不安了。”  我跟她的性情好像。也不知这是好还是坏。

异乡人

作者在公园里遇见了一位卖爆米花的潦倒中年人,他是古巴过来的难民,一早上是跑来跑去兜售米花,却也没有一个人买。

他告诉作者,原本想在异乡发展好了,再把太太孩子接去,可是惨淡的生意,连自己都三餐不济,他擦泪又擦泪,那流不干的眼泪里包含了多少无奈、辛酸和乡愁。

看到这里,心就那样痛了一下,眼泪瞬间溢满了我的双眸。

突然就想起《药神》中的一句话:“多少人光是活着,已耗尽毕生力气。” 人生的艰难和无奈破了多少英雄梦,这让我感叹于生活的艰辛,更珍惜自己的拥有了。

读完了本书1—4章,跟着作者了解了墨西哥、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这几个中美洲国家的概况和那里的民生。

终于在哥斯达黎加找到了青鸟,寻到了作者心里的踏实感,也了解了作者柔弱外表下坚强的内心和羞怯、谦和的性格。

旅行,其实是一种修行,正如作者所说,她是去活一场的。

当现况不是满足、轻松,而是空虚、煎熬,旅行可能是摆脱烦恼最好的方式。

行走于天地之间,人都是渺小的,更何况发生在我们身上的那些小事。

那你还想看看后来她们又去了哪个国家,又见到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历了哪些险、探了哪些奇吗?那就请看下一篇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