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在咫尺 - 山西游学记(三 晋祠)
今天的目的地是晋祠。早上集合,大家都兴高采烈地冲出酒店上了中巴,结果凛冽的寒风让几乎所有上了车的人又都跑回房间,再加了一层。
车子开出了迎泽大街一路向南,初升的太阳透过车窗温暖着整个车厢。中巴上,有人谈论着天气,有人谈论着着装,有人轻声唱着爱的奉献。大家似乎已忘记了刚刚上车时的寒风。
晋祠,原来叫晋王祠,顾名思义,是为了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以及母后邑姜后而建立的,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从西周创建,经东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国、直到新中国成立,每个朝代都在晋祠中或多或少的进行了新殿的建立或对老殿的修葺,可以说晋祠经历了中国的绝大部分历史进程,因此祠内包含了几十座不同时期的古建筑,非常值得一看。
唐代诗人李白在游览晋祠时曾留下“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的诗句。
晋祠中最负盛名的建筑当属圣母殿,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殿中供奉的是唐叔虞的母亲邑姜,两侧还有41尊宋代精美的彩塑侍女像,这对宋代雕塑艺术和宋代服饰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参考资料。圣母殿前檐下的8根立柱上,盘踞着八条木刻蟠龙,雕刻于宋元佑二年,与大多数古建筑中的雕龙立柱不同的是,这八条龙并不是在柱子上雕刻的,而是单独雕刻后再盘在柱子上,与柱子并不是一体的,一开始我还很奇怪这龙是怎么盘上去的,仔细观察后发现,龙身是分成多段雕刻的,每段都具有与柱子相符的弧度,雕完以后再进行插接,盘在柱子上面。这些木雕虽然已有千年的历史,但龙鳞龙须都还清晰可见。
除了圣母殿以外,还有很多建筑都颇有历史,例如对越坊,建于明万历四年,相传明代书法家高应元的母亲患有偏头疼,医药无效,高应元就在晋祠中的吕祖庙内为母亲求签,求得的签上写着“添砖加瓦”,高应元看晋祠内殿、堂、楼、阁、亭、台、桥样样都有了,唯独没有牌坊,所以就选择了一处空地建造牌坊,而在破土动工的第二天,母亲的病竟然不治而愈,牌坊建成后,为表达对母亲的敬重,宣扬母德的高尚,为牌坊亲笔提字“对越”,“对越”二字出自《诗经·周颂·清庙》中的“对越在天”一句。
在晋祠的西北角,还有一座十方奉圣禅寺,最早是唐朝开国将领尉迟敬德的别墅。
尉迟敬德也就是元代后家家户户所贴的门神中的一位。尉迟敬德作为唐代的开国功臣,不免于疆场之上杀人无数,有一天尉迟敬德向高僧智满和尚请教“割绝他命,敢问还否?”,高僧回答说“将军有悔心,天启之也”,尉迟敬德再问“若斋僧建刹如何?”,高僧回答“一念善心生,获福无涯矣”, 尉迟敬德听完后叩谢高僧,然后就将这别墅改为了寺院供养三宝,唐武德五年,唐高祖李渊赐匾额“十方奉圣禅寺”。尉迟敬德后来也辞官回老家玩音乐去了,一代悍将弹起琵琶吹起箜篌,那画面想想也真是美得不敢看,不过据说尉迟敬德老年时听信妖道之言,迷上金属矿石研磨炼制的长生不老药,坚持服用,最终中毒身亡,唉...也是没能善终。
寺院曾在蒙古兵攻打太原时毁于战火,元代时由高僧洪智重建,后来又多次被毁,现在的山门大殿都是八十年代从其他地方搬迁过来的元、明时期建筑,大雄宝殿是从太原东山马庄芳林寺迁来,过殿由汾阳二郎庙迁来,而山门,则是晋祠早期的山门,因此目前这寺院集合了寺、庙、祠三种不同的建筑风格,是晋祠中比较特殊的建筑群。大雄宝殿前的东西两侧,还保护着一些石碑,这些石碑是唐圣力二年,武则天亲令镌刻的《华严经》,是唐译八十卷《华严经》的石刻祖本,保存了武周新造字和大量风格迥异的初唐小楷,是隋唐时期的重要佛教文物,现在正静静地在这小院子中暖暖地晒着太阳。
寺院北部的浮屠院中还有一座舍利宝塔,初建于隋文帝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又在重建,是清代砖塔中的佳作,轮廓秀美,挺拔壮观。相传有一颗释迦摩尼圆寂后的舍利子曾埋藏于塔下,乾隆帝重建塔时,发现塔下的舍利子不止一颗,而是千百颗,于是舍利塔就改名为了舍利生生塔,取“佛门有灵,生生不竭”的意思。
比预想的快,中午12点多就结束了晋祠的游览,实际上园内还有几个地方没去,比如文昌宫,不过似乎大家已没了兴致,也可能是饿了,至少我是已经有点饿了。
出了晋祠,满脑子都是拍好的一条条素材,上了中巴,大家决定去图书馆附近找吃的,然后去图书馆看书,我对图书馆本身没有很大兴致,埋头在自己的手机上整理着今天上午拍摄的素材,耳边听着大家在相互讨论是去山西省图书馆还是太原图书馆,车子发动的时候,我已沉沁在手机里的晋祠风景中。
午饭很爽快地尝到了山西的面条,份量满满,饭后一起进了太原图书馆,我和太太都只想着做小视频,大家分散去读书,我俩果断逃出图书馆,在附近找了一家咖啡馆,喝着拿铁继续制作小视频,最主要的,是这里可以抽烟。
接下来一直到晚上,基本就在小视频制作的过程中度过了,晚上又再喝了“五彩拌汤”,混合着面疙瘩、菠菜、西红柿、木耳和鸡蛋花的一种浓稠的汤,在太原11月的晚上,喝上两小碗这样的汤,又管饱又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