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悦读1]陪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推荐序

2022-01-06  本文已影响0人  甜橙記521

崔甜甜中原焦点网络初25+中25+讲13坚持分享第410天,累计共86次(26咨)

一、什么是后现代呢?

焦点解决短期咨询和叙事疗法是后现代的两支花。与现代相对应,对真实的理解不一样,后现代讲究的主观的真实是什么?世界多元,各有道理,我们要进入到当事人的主观世界里才能够真正的了解他,理解他。

二、推荐序:叙事,是一种陪伴孩子的美学

在叙事里,我们会说:「没有防卫的个案,只有防卫的治疗师。」如果助人者没有能力与孩子连结,把责任归咎于孩子的抗拒,这跟其他大人说他「不乖」,有何差别?

茵素·金·伯格曾说过:「没有不合作的来访者,只有不知道怎么合作的咨询师。」

叙事,「解构」了许多传统的咨商与教育观念。好的治疗,就是在创造「娇正性经验」而已。这是一个很漂亮的破冰(连结)。做儿童教育的人都知道,跟小朋友说话,请尽量「蹲下来」(孩子从这个肢体动作会感到你的尊重与亲近)。「蹲下来」的动作。用叙事的语言,就是「去专家化」。多数孩子接收讯息的方式是运用感官甚于语言。跟孩子工作,你得透过更多感官的媒材与操作,不是一直说道理。「语言抵达之处,并非生命抵达之处」。

[思考]

1.「蹲下来」不仅仅是动作上,也包括思想上的蹲下来。A和B两个人,A坐在B正上方的地上,A就在那儿站着,你想想B是什么样的感受?如果我们不蹲下来,也可以把孩子放在高的地方,保证视线是平等的。

2.「我们是用自己这个人在做咨询师,而不仅仅是技术。」我们想要来访者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就需要努力成为这样的人。

3.咨询师可以适当的暴露,不要把这个场当做自己倾诉、发泄的场所。要始终觉得来访者是主体,要把这个场还给来访者。

热泪盈眶,是一种感动的能力,也是做叙事的最高境界。

三、深情的叙事工作者推荐序——林祺堂

与儿童进行咨商或治疗的工作,容易受困于「只用语言不够」的窘境。源自后现代精神的叙事治疗,让主角成为自己想要样子的「主体性」是其根本精神,「访问与对话」是其介入的主要方法,有些人会忍不住怀疑叙事对儿童产生帮助的效果。

这里有著值得进一步深思的两个点。一是,儿童真的不能用语言来产生陪伴与疗效吗?或者是我们还没有学会用儿童可以被理解的方式访问他们?语言是文字的精准堆砌、追求真理?或者问句背后的心意才是启动思考或扭转知觉的关键?其二,若语言真的有限制,可以怎么扩增其他的资源进入,又不违反叙事治疗的根本精神?针对这两个提问,读者们可以在这本书中慢慢找到回应。这本书很好看,更值得好好看。好看的地方在哪?

1.故事易读:有情节的故事是最能吸引读者产生理解的文本。一篇一个小故事,在轻松阅读中·吸收反易故事中的寓意,自然而然理解叙事的概念与精神。

2.图象深刻:搭配具象的表达艺术媒材图片,扩增故事的深刻脉络性与活发性;可以窥见作者是如何掌握具体运思期儿童的心理工作平台。

3.说明易懂:以易懂的故事为基底,搭配著亲和的分享,跳脱学卫用语的拗口与难解。具体回应著叙事中「经验」与「概念」间来回往返的完整理解。

4.横纵交织:除了看见叙事的相关概念如何实践之外,也可透过第八篇「小奇的山羊村」了解叙事完整的访问与对话,后续还有延伸的访问思考。

5.独特姿态:字里行间之外,传递著叙事访问者最不容易的姿态——内化的叙事精神、彰显于外的态度。读者们可以透过作者窥见叙事治疗对人独到的「尊敬」。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