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民街
自牛街经过菜市口,很多原先的弄堂都被方方正正的钢筋水泥遮住了。牛街清真寺还保留着那股子那个年代的仪式感,雍容华贵。抚着青石砖,蓦地就想起了化觉巷,四周围镌刻了《可兰经》的礼拜殿,飞檐翘角,亭台楼阁,甚是喜欢。
钟鼓楼,临近着就是一个大牌坊,打牌坊穿过去,市坊就藏在这一眼望不穿的境界里。正对着的是主街,两侧一字排开的铺子,倒不像开封鼓楼的夜市般喧闹,少了些此起彼伏的吆喝,多是埋头精细研磨手上的物什。这景象,就似锦里卖面人的伙计,大人孩子围着不大的摊子,目不转睛的看着伙计“变戏法”,一团一团的,就只是那么几个一会儿,就成了孙悟空、关二爷、诸葛亮……
顺着这主街走下去,脚下是青石板,也是走的人多了,方才落了雨,照的锃亮!灯盏、月儿落在里头,还有倒着的铺子、伙计、食客,嫣然一副镜中的街市。主街的旁边一字排下去一条条的街道,很多很有来头的铺子就隐匿其中。穆穆推荐给我老婆婆酸梅汤,拿了一杯,润心润肺。走两步,进了店去,来上一碗热腾腾的泡馍,照着小哥的指点,把馕掰的稀碎,像指肚那么大,入口的醇香,又不至于太烂。乌黑发亮的太师椅,镌刻繁复浮雕的八仙桌,方是正襟危坐,末了再来一杯正宗的盖碗茶,一手握了碗托,一手提碗抵盖,倾碗着小口细品茶汤,才是圆满。
也并非都是这般阳春白雪,在这一字排开的街道那头,惊喜一分都不会少。跟果姐来这边的时候,她特别喜欢一家的包子。不起眼的小店,店里桌凳都是零零星星,嫣然小地方的早餐铺子,跟这街坊可是有些不搭。但,好物却是挡不住食客们趋之若鹜。想要吃上热乎的,可是得耐心拍着队的。
要是好手艺家都是得这样候着,那可是扫兴。折回去的一道街,路口有两家牛肉店,这边门庭若市,那边门可罗雀。要是以为那边手艺差可就错过了。有本地的朋友带着,才真真儿的赚了。
晚上的回民街少了些娱乐,这好像倒不像开封和成都的老百姓会享受生活。在耍都吃饱喝足了可以听评书,品品川剧,看看变脸,店家可是不会赶人的。鼓楼夜市过了鼓楼对面就是茶楼,听听小曲儿,跟着唱和,倒是滋润。反是这回民街倒是纯粹。
暮霭时分,化觉巷的邦克声可以穿过街坊传到周边的乡邻家里去。月儿爬出来以前,回回们就开始准备结束掉一天的忙碌,有条件的男人们,会在邦克声落下前,被召唤到清真寺,洗去一天的尘埃,感恩造物主赐予的一切,祈求一家生活幸福。月上梢头,青石板里头的观光客也逐渐散去,辛劳了一天的商户们,打扫收拾之后,也就回去跟家人一起度过这一天最后的时光。
拂晓时分,大多的人还在休息,回坊的回回们,在邦克的召唤下,祈求平安。然后在第一缕阳光中,开始忙碌充实的挣生活。
每天,这青石板里的人都不同,日月交替中,这画从未变。昨天是你,今天是我。仿佛在锦里那三大炮击打桌面的声音,若干个若干之后,物是人非,只有三大炮“当!当!当!”的击打声,每天的那个时候,都会在那条街上响起。下次你听到的时候,或许我也曾在你那个位置听到过同样的三声,同样的,如你一般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