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严肃文学”的几点思考--读李敬泽主编《中国记忆·小说卷一二
前天,一个中文系的经常互动的文友,写了这样一篇,在非科班出身的我看来,是很不错和发人深省的文章。这文章的题目是:李敬佩主编《中国记忆·小说卷一二》。
文中,黄同学充满隐忧地发出了这样振聋发聩的声音,颇显中文学子的文学情怀和时代担当:“在娱乐化和游戏化文学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严肃文学就愈显出它的历史使命,未来很长,严肃文学的道路亦很坎坷。此书文学史价值高但审美价值低我想更重要的原因是:不是编者不为,而是无作品可为。”
我觉得,这几句话,真的是一语中的,道出了文学,在这个时代不断被商业化利益牵引和挤兑的尴尬处境。这也是我从2012年开始,狂热大口啃读中国语言文学以来,深有感悟的阅读体验和关于文学书刊市场的沉痛又无奈的感知!
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有理有据,充满说服力的,她不是直接没来由的就无端断论,而且,结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专业知识,高屋建瓴,提纲掣领的进行了一番梳理和点评的。
只见,她在开头写道:
“通读这两本书,可大致窥见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历史流变:从建国后老一辈作家作品始,到八零后作家作品终,贯穿其间的是十七年文学、新时期文学和二十一世纪文学三个大的历史时期;有双百小说、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先锋小说、寻根小说和新写实小说等;有荷花淀派作家、山药蛋派作家、现代派作家、新生代作家等;作品创作受历史时代、文学思潮、外国文学和作家个人的影响,呈现了一条清晰的当代小说变化史。《中国记忆》的意义正在于此,反映的是小说创作的整体社会氛围,凸显的是“文学史”的价值。
但仔细阅读对比便可发现,一二卷小说无论在思想意义、审美情感、表达方式上都存在着差距。总体上看,卷一的小说更严肃、更耐人咀嚼、更能启人深思,有一定的审美性;卷二的小说更随意、更浮躁、更快餐化、更功利性,审美价值较低。导致此种差距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后现代主义观念、小说创作手法、社会思潮、网络文学的出现、作家创作的不严肃等等都可导致小说质量的下降。不禁感慨道:中国作家之多、作品之丰,竟难以找出上乘的中篇小说。“文学立足于世界之林”的美好愿望可能更要延迟。”
立论作据的开始,黄同学首先梳理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曾经出现并影响一时的几个流派,并道出了这些文学流派的时代脉络,以及对应流派作家作品上所负载的时代精神和价值底蕴。
但是,作者在接下来的一小段,笔锋一转,单刀直入。她有点担忧和无奈地指出了这样的一种趋势,或者说,当代绝大部分作家的创作倾向---一切为畅销服务,一切为畅销打造!
因此,不可避免的,就导致李敬泽先生在主编小说卷二的时候,在保证文学史价值意义的同时,却无法遴选出具有像小说卷一那样有深刻时代价值的佳作。
就像文中作者提到的那句话:不是编者不为,是无作品可为!
一句,“是为作品可为”。是关键,也是这个时代的缺憾,更多的,我看,还会成为这个时代精神文明发展的致命伤。
当今的时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一切都流行“快”。出行的,有“快车”;看视频的,有“快手”;吃饭的,有“快餐”……当然,阅读领域,又怎么幸免!于是乎,快餐式阅读,快餐式创作,如洪水一样,猛兽一般地舔食人类本就逼仄的,丑陋不堪的灵魂。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大批的娱乐文,水文应运而生,而且发展的势头惊人,当然也捧红了许多头条小畅销书家,还有所谓的微博热点话题创作大咖,和一堆披着“权威”外衣的所谓的“意见领袖”!
说实在的,这绝不是时代的进步,更谈不上时代的幸运。因为,当我们反观过往年代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真正给我们振奋人心的鼓舞力量的,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而非现在快餐文化主导下,各式各样公号上面的,案例堆积,千文千面的所谓的,打鸡血一般的,没有多少价值的,标题党横行的“成功励志文”!
再接着究,我们也还会发现,真正浪漫和伟大的爱情故事,不是现代人拼拼凑凑的各种风花雪月的小文,而是存乎于像霍达笔下《穆斯林的葬礼》里的那一对感人至深,令人叹气连连的师生情缘!
当然,可以究的还有很多很多……
但是,究这些是没有用的。就像对着一个得病的病人,喋喋不休地谈论:噢,你这是什么什么病,什么年代开始有,发病会有什么症状,有没治愈,治愈后会不会后遗症……
如果你是病人,你会听吗?如果你是病人,你觉得这番议论有用吗?没有,不顶个屁用。这里,我们这个快速发展的,娱乐至死的时代,就是这样一个慢慢病入膏肓的病人,我们如是的,浅浅的揭露,分析是没有多好好处的。我们需要的是,先对症,而后精准施药,药到病除!
那么,造成严肃文学缺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有哪些是不应被我们忽视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呢?
在黄同学的文章末尾,我有感而发,一前一后地留下了这样的两条评论:
第一条,我这样写到:
严肃文学,是独立于社会物质财富之外的,为全人类所共同享有的,宝贵的精神矿藏!文学,特别是严肃文学,其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和慰藉,对普世价值的肯定和批判,是这个娱乐至死的娱乐时代里,那些快餐文学和娱乐文学所无法赋予和承载的!
黄同学随后给了我回复,写道:现在,严肃文学缺失,娱乐文学占主导地位,严肃文学的发展道路,令人堪忧!
第二条,则有点意气风发,颇有几多自大狂的“傲气”。我这样写道:
“堪忧是无济于事的,担忧也是毫无用处的。当代青年,应当使命在肩,改之者谁?舍我其谁?”
那时,我心里确实是做着这样的思索。因为,我深切的认识到,堪忧和生活中的一切怨天尤人的抱怨,其结果都是无益于事物的改良,发展,乃至打破一个旧世界,重建一个新世界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唯一能做,也值得奉上一整个生命去努力求索和为之奋斗的,乃是促进和推动当代更多青年作家的觉醒,唤醒当代更多知识分子胸腔中的,那一颗颗快要被金钱和利益,一点点蒙蔽和腐蚀的良心。我陷入了思索,我也在思索中去展望着自己该何去何从,我的考研专业的选择,是走英美文学研究的路,还是奉献给我为之痴狂热爱许久许久的,博大精深的中国语言文学?这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一下子又刷新了我的认知和思考的范围。
此时,我还是很难做出最后的取舍。最后的路怎么走,到底得结合祖国的需要,时代的发展潮流的。但,我越走越清楚我心里的路,哪怕是风雨一生的问鼎文学路!
当然,黄同学的这篇文章,在她的中文系的其他学子圈中,引发了广泛谈论和评论。其中,一位简书号为“家有娥”的发表了如下评论,因角度新颖,视角独特,而博得多人对其评论的点赞。
“我觉得这个和人们对信息的获取难易程度有关。以前人们想看书很难,书少,在这样的情况下,肯定愿意去读那种值得反复回味咀嚼一遍一遍去读的书,因为这样的书更耐读。现在信息获取非常容易,所以人们肯定愿意去选择那种能带来刺激和引发共情的东西,至于内涵,当然是越简单越肤浅越好,因为这样不累。”
看到这些的评论,我对其油然而生一种敬意,觉得该平均相当不错,有思想维度和冲击力,它区别于其他人的评论在于,它已经脱离了文本,而且把文本,作品价值意义的生成,乃至作者的创作脾性、喜好,以及整个读者群的阅读新期待与高速发展的时代联系到了一起!
但是,我仍然觉得,这个评论还挖掘得不够深,就像挖井一样,该留言的人,已经掘到了湿漉漉的泥土,但,还缺几下掘,才得见甘泉。
我在下面附上了我的评论,权当是自己的小小的思考,以期与文友来个小互动。
我这样写道:
我觉这样的看法,也对也不对,至多对一半。为什么呢?您提到的,获取信息书本的难易程度,那只是外在的干扰因素。但是,人是有“本我”和“客我”的,物也是有“本体”和“客体”的,这两个的往返沟通,交流衔接,就存乎于心,于情,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意愿。很多人,虽然少数,依然坚持着严肃文学的阅读与创作。我觉得严肃文学的缺失和远离,归根到底是“social mindset”的问题!人们的心态浮躁了,社会金钱化,利益化了,而所有这些才是严肃文学缺失的根源。严肃文学的缺失是病,那社会心态和价值观的扭曲就是病根,治病就要抓病根,除病灶!
是啊,抓病根,除病灶,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take it on the root.但是,世间万物都是坐而论道易,身体力行难!
于是,我又忽而感到了一份孤独,彷徨,和无力感。倒不是因为生活中有多少狗血的不堪,而且在于自己所向往的文学矿藏因为新风新雨的吹打,而变得斑驳,摇曳,进而一点点地剥落。
不过,仔细一想,自己也是有几分杞人忧天的无聊。毕竟,还是有很多人,很多作家,很多有良心,有人性温度的创作者,依然在死死捍卫着我们赖以为生,赖以为念的美好又诗意的人类文明的“百花园”。
自从2012年开始的严肃文学阅读,鉴赏,模仿和创作之旅,我还会一如既往地走下去。不管时代如何风云变幻,不管文学会走向怎样的丝丝缕缕的“丑陋不堪”,我依然会岿然不动,不改弦更张,不仅会视严肃文学、古典文学为华夏文明之滥觞,更会将其奉为此生灵魂生活的“原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