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丨避孕药:把女人的身体还给女人

2020-10-19  本文已影响0人  满塘荷叶一枝莲

有病才吃药,这几乎是个常识。但是这节课要讲的药,却是给健康人吃的。

我们知道,人是地球上唯一一种不以繁衍为主要目的,而进行性交的物种。但是,性交又很难和繁衍分割。所以,女性参与性活动的代价远远大于男性。首先是过度生育问题,这会让女性没办法工作,依附于男性。另外,生产过程有风险,还会带来疾病、死亡、贫穷。随之而来的是,社会负担也会过重。

其次,意外怀孕又带来了堕胎问题和身体伤害问题。避孕药,就是用医疗的形式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它是药的升级,它的主要目的不是治病,而是用药的形式把女人的身体还给女人。权威期刊《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把避孕药评为医学的15个里程碑之一,和抗生素、疫苗、DNA的发现并驾齐驱。《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把避孕药看做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进步之一。在西方,女性通过常规服用口服避孕药来避孕的比例是30%-50%,而在中国,只有2.3%。口服避孕药是被误解最深的药。

让生育和性爱分割

避孕是刚需。在没有避孕药具的年代,人们用了各种“神奇”的招数来避孕。比如:把柠檬切一半挖空,塞到阴道里;用羊的盲肠来当避孕套;喝水银。这些方法不仅避孕效果不可靠,而且对女性的身体伤害很大。

用羊盲肠做的避孕套

在20世纪60年代,即便是在避孕药的“娘家”美国,人们也不能谈避孕,谈避孕违法。当时的人们认为,有了避孕的东西会让人变淫荡,会增加偷情的概率。而且有的信仰认为,避孕违背自然法则。这才是掩耳盗铃。道德问题和避孕有什么因果关系呢?

但是,就有这么一个草台班子,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研发避孕药。这个团队有三个人。第一位,是坚决推广女性避孕的社会改革家——桑格(Margaret Sanger)。她的母亲在怀孕第18次的时候去世,她目睹了反复生育给女人带来的痛苦。桑格负责宣传。第二位,原本是哈佛大学的天才——平克斯(Gregory Goodwin Pincus)。他给兔子做体外受精,试验成功了,他却被开除了,理由是亵渎生命。平克斯负责动物试验。第三位,是妇科医生——洛克(John Rock)。他负责临床试验。严格的临床试验,是药品申报必不可少的环节。

这个团队虽然小,但是分工明确。最关键的是,一旦避孕药研发成功,在未来必将产生巨大收益。收益是什么呢?就是把女人的身体还给女人。有痛点,有团队,还有巨大的未来收益。这个时候,投资人出现了。是一个非常有钱的女人——凯瑟琳(Kathryn McCormick),她是国际收割机公司的老板娘。凯瑟琳有钱,但是不幸。她的老公是精神分裂症不适合生育,所以,她也坚定不移地赞成科学避孕。

平克斯(左上)、洛克医生(右上) 、桑格(左下)、凯瑟琳(右下)

研发过程很曲折,但是结果成功了。1957年,避孕药通过了全世界药品审批最严格的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耍了个小花招。因为当时的社会不让谈避孕,所以,FDA把这个药审批成治疗月经不调。在药品说明书里注明,副作用是阻止排卵。不排卵不就等于避孕吗?

FDA是在科学的外表下,表达人文。药一上市,几十万女性来开药,很多人都说自己月经不调。显然,她们是奔着这个药的副作用,也就是避孕来的。1960年,美国FDA重新把这个药审批成避孕药。从此,这个充满魔力的小药丸让性爱和生育分割开来,让女人可以自主控制生育。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生理意义上的,把女人的身体还给女人。

避孕药不仅是避孕

虽然避孕药可以名正言顺地避孕了,但是,也带来了新的烦恼。有些女性因为痛经到医院,医生给她们口服避孕药,她们只能偷偷摸摸地吃,就是因为这个药的名字叫“避孕药”。其实,口服避孕药的作用可不仅仅是避孕,还能治病。

它对于痤疮、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治疗效果都很好。有研究表明,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痛经,口服避孕药缓解疼痛有效率在79.7%。对于不孕症的病人,口服避孕药甚至可以辅助怀孕。比如多囊卵巢综合征,就是因为激素水平紊乱导致不孕。口服避孕药可以调整月经,等到月经调整完毕后,需要怀孕的时候再用其他药物诱发排卵。这样,很多女生就可以成功怀孕了。

口服避孕药还能用于人工控制月经。在一些特殊时期比如高考、比赛、游泳,这个时候用避孕药人为地控制女性月经,让它错开这几天,过几天再来。另外,现有研究证据表明,口服避孕药对于减少某些妇科癌症还具有一定作用,长期服用可以让子宫内膜癌的风险降低50%,让卵巢癌的风险降低40%。而且即使停药后,保护作用还会持续很久。

所以,口服避孕药只用于避孕是不对的,这是对它的第一个误解。

第二个误解,就是认为它是激素,会带来副作用,会让人变胖。其实,今天说的口服避孕药是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合剂,这和临床上引起发胖的糖皮质激素是两码事。少数病人在服用早期可能出现轻度水肿和体重增加,但是非常轻微。持续服用,这种作用也就越来越小了。还有人认为,避孕药会影响要孩子,这就更是误会了。实际上,这个月停药,下个月就可以正常怀孕了。

但是,口服避孕药也有副作用,它最大的副作用是增加了静脉血栓的机会。所以,35岁以上,吸烟或有心脑血管病的女性,不推荐用口服避孕药。

关于避孕药的第三个误解,就是把口服避孕药和紧急避孕药弄混。有的女性不敢吃口服避孕药,但是却不拒绝紧急避孕药。有药店统计,每年情人节过后,紧急避孕药的销量都会增加50%。要知道,口服避孕药和紧急避孕药是两码事。口服避孕药主要是通过抑制排卵,防止怀孕,副作用很小。而紧急避孕药是阻止受精卵着床,副作用远远大于口服避孕药。

口服避孕药让性爱与生育分割,这是让女人能为自己身体做主的关键一步。但是,医学所做的远不止这些。接下来,就是让女性想生的时候,可以安全地生。

让生育和死亡分割

在以前,生孩子全靠运气。生孩子被看做是女人的一只脚踏进了鬼门关。为什么这么说呢?以前没有科学的接生手段,只有一些没有接受过任何医学教育的老人,充当接生婆的角色。根据统计,在世界范围内,80%的孕产妇死亡是发生在生孩子这个过程中的,主要死因是严重的大出血、感染、妊娠高血压,还有难产。

生育这个过程,给女人的身体甚至生命带来巨大威胁。比如产妇发生了大出血;或者胎儿头部太大,很难通过产道的时候;再或者胎儿体位异常,胎位不正的时候,多数情况下就是产妇死亡,或者一尸两命。

医学让生孩子的过程,在熟练的医护人员的辅助下进行。具有专业技能的助产士、产科医生、麻醉师,让女性生产的过程变得更安全。手术可以处理大出血,缝合撕裂的产道,有效止血。各种助产技术可以在胎位不正的时候辅助生产,危急时刻还可以剖宫产。抗生素和无菌操作,又减少了围产期的感染。根据统计,建国初期我国孕产妇死亡率是每10万人死亡1500人,在2018年这个数字是每10万人死亡18.3人,大约下降了99%。

医学让生育和死亡分割,让女人想生的时候可以安全地生,这也是一种伟大的进步。接下来,医学还能让女性想什么时候生,就什么时候生。

让生育和年龄分割

有些女性年轻的时候不想生孩子,想工作,想轰轰烈烈地恋爱,想玩儿,或者想做对她更有意义的事,或者不想和现在的伴侣生。但是,女性的生育力在35岁以后会迅速下降。如果现在不生,万一哪天后悔了怎么办?

冻卵技术就是一种“后悔药”。这同样是把女性身体的自主权还给了女性。根据网络报道,苹果、Facebook、携程公司,都相继出台了给女高管报销冻卵费用的政策,还推出带薪年假等措施,目的都是鼓励女性员工先为事业奋斗。冻卵技术就是把卵子取出来以后,放到保护液里,立刻投入零下196℃的液氮里保存起来。

就像瞬间被封存到了玻璃里面,所以也叫玻璃化冷冻。需要的时候,再取出来复原就可以用了。当前的医疗技术,还没办法保证冷冻卵子100%能够复原、受孕。而且按照国际惯例,保存期也不超过5年。美国冻卵受孕成功率最高的机构,是在新泽西州的一家辅助生殖中心,根据那里的数据显示,冻卵复原后成功怀孕的比例,最高可以达到61.3%。前提是必须在35岁之前冷冻,如果超过40岁再冻卵,这个成功比例就会降低到44.6%。

在未来,随着医学的进步,这项技术一定会做到成功率越来越高,安全保存年限越来越长,给更多女性提供更多选择。

 划重点

1. 口服避孕药,让生育和性爱分割。

 2. 专业助产技术,让生育和死亡分割。

 3. 冻卵技术,让生育和年龄分割。

思考题

避孕药的发明,是把女人的身体还给了女人。学习今天这课以前,你对避孕药的认识有什么误区?今天学了之后对你有什么启迪?

人是地球上唯一不以繁衍为主要目的,而进行性交的物种,而性交和繁衍又密不可分。我是1990年12月结婚的。因为很喜欢阅读,特别是爱阅读港台作家的书,所以婚前我就和老公约定我们结了婚不着急要孩子——约定婚后5年要孩子,我那时也才25岁,老公27岁。原因有2点:(1)婚后5年好好赚钱,攒一笔钱,有一定基础再要孩子。正好我那时,也做着一份特别高薪的工作,怀孕生孩子大概率会失去这份工作;(2)婚后前5年内,过甜蜜的二人世界,不要孩子来打扰我们的生活。前夫也非常支持我的想法。但那个时候,身边都是这样的宣传——民间和媒体无一例外,就像现在,到处都在宣传要二胎,要给孩子生个亲人。那时,宣传都说避孕药含了激素,吃了容易长胖;避孕药吃久了会不容易怀孕,且至少要停药半年以上才能怀孕……那个时候,和我差不多的女性就不敢吃避孕药,只能用避孕套。那个时候的男性还是较排斥避孕套,会觉得不舒服,或者感受下降之类的……所以,结婚不到半年就怀孕了,思前想后还是做了人流堕胎(我们俩都希望多挣点钱)。然后还是不敢吃避孕药,还是老办法,结果隔了不到一年又怀孕了。真是应了那句:理解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学了今天的课,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对照后,发现很多话都不能无条件的相信。哪怕是权威媒体的宣传,权威医院的宣传,都要通过昨天学习的循证医学的方式,去验证它们才行。比如执行独生子女政策时,就说了一大堆独生子女的好处,非独生子女的坏处;而现在执行二胎政策时,就又会宣传一大堆生二胎的好处,不生二胎的坏处。还有很多事情,都要辨证和循证,切忌盲目相信权威所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