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愿景、使命与群体心理效应

2020-03-30  本文已影响0人  李淡BOOK

新书《心能共振:激活“信仰型组织”的拓荒之力》

第二章 企业经营、管理中隐匿的人性规律

2.2“价值网”决定系统运行(内三层/愿景、使命)


2.2.2 解构“价值网”

        “价值网”,是系统内个体在价值驱动下交互反应,进而生成的复杂动力关联结构。解构“价值网”,就是解构群体心理动力,解构组织系统动力,解构个体人心。

        因为,系统动力来自人心,来自组织成员的心之所向(价值取向)——利己与利他,是一致,还是矛盾?现实与情怀,是统一,还是冲突?结果与过程,是协调,还是失衡?

        企业之所以需要愿景、使命,是因为须将二者界定清楚,才能引导组织成员向内审视,在自我审视、解构的基础上,才能内化新的价值观,逐步重构价值逻辑、升华价值取向,进而重新整合“价值网”、凝聚系统动力,切实把握组织系统运行。

        “愿景”强调利己渴望,重视结果预测;“使命”强调利他动力,重视过程专注。

        过分看重结果、看重眼前利益且患得患失的人,内心必定有很多不安全感,因而他们的利己动力很强,更注重“存在层次”上的价值;而专注于过程,享受体验,踏实付出,以利他为动力的人,则带着强大、稳定的内心力量,更为注重“发展层次”上的价值。

        两类人同样面对挫折事件时,前者易产生挫败感,认为自己失去了价值;后者却能在挫折事件中感受意义,进而认为自己获得了价值,带着价值继续前行。

        前者眼中失去的价值是物质利益(钱)、力量彰显(权)、他人重视(名),甚至是存在于世的能力和资格。正因如此,他们才会对结果有很强的执着,若未能在短期时限内拿到结果,便很容易陷入挫败,背弃使命或根本看不到自己的使命。

        而后者眼中收获的价值是宝贵的成长经验,他们相信这些经验可以帮助自己变得更好,以便在未来把事情做到更好,收获更多价值和意义。他们有信念(价值观/价值逻辑),在信念支撑下内心笃定,因而能够对一件事情长久坚守、持之以恒。那些有使命感的创业者和匠人们,都是勇于面对自己、面对人生修行路,在路上不断突破,进而变得愈加强大、丰盛的人。

        内心丰盛的人才有利他动力,当然,他们同样也在乎利己,渴望获得物质、精神双重价值。

       不同的是,他们相信物质、权力、荣耀会在成就自我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获得,他们相信自己配得上美好的价值,相信只要努力成就自己就会有所收获,因而他们会将更多注意力放在成长上面,重点关注如何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挖掘自身潜能,进而将任务完成得越来越好。对外在的、一时的得失结果并不会过分执着。

图2-6  愿景、使命与价值取向

        “愿景”强调利己渴望,诠释的是人们于两种需求层面上行动、决策的心理动力。一种是停留于存在层面,带着恐惧、不安的心理动力,渴望获得的价值结果:物质、权力、荣耀;另一种是到达发展层面,带着充满自信和爱的心理动力,渴望获得的价值结果:实现梦想,感受意义,活出自己。

        而“使命”强调利他愿望,无关欲求。因而,使命只诠释了人们在发展层面上行动、决策的心理动力:追求过程体验,专注于利他、专注于在过程中为世界创造价值。

        冠军鹰、呜呜羊、贪吃蛇、北极熊小V,各有自己期待的愿景——冠军鹰期待权力,成为当权者;呜呜羊期待荣耀,成为名人、偶像;贪吃蛇期待物质财富,成为大富翁;而北极熊小V,期待在修行路上体验意义,活出自己。只有小V能够感受到使命的价值和力量。

        冠军鹰、呜呜羊、贪吃蛇,需要不时自我审视、自我突破,转化内心动力——由“受恐惧、不安驱动(存在焦虑)”转化为“因热爱而行动”。当它们逐渐成长,趋向小V,然后,才能萌生使命感,带着使命的力量直面挑战、坚持积累,最终实现愿景。

图2-7  价值取向升华

         冠军鹰、呜呜羊、贪吃蛇、熊长老住在人的内心深处,它们有自己的人生功课未曾修完,因而总是存在感不足,需要借助获取存在层面的价值结果(钱、权、名)来安定内心。

        正是因为太在乎结果,所以它们很容易下意识地将注意力放在对结果的畅想或担忧上面,被动跟从心智惯性,无谓浪费很多时间,却难以安心专注于当下,踏踏实实地完善、积累成果。

        尤其,遇上挫折……任务完成受阻、现有能力不足,或是对利益分配不满时,更容易扰动心性。

        一颗心不易安住当下,故而业务成果时常难尽人意,又因为这颗心太在乎结果,故而当结果果然令人失望时,便容易烦躁不安、心生抗拒,甚至愤怒、转移、逃避、轻易放弃。

        这就是为什么,失败时、受挫时,很多人不愿面对、拒绝承认,很难把心性收回,坦然接受问题,用心专注改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习惯躲进舒适区,在能力上难有突破,在事业上难获进展。

        人心总是希望过程不要太长,总是希望尽快获得一个好的结果,但什么样的成果不用一点一滴在过程中试错、积累呢?

        道理不难懂得,但惯性使然,太多人仍然不喜欢关注过程,总是习惯性地望向一个遥远、缥缈的结果......一会靠美好的想象满足欲望、追逐欲望;一会又担心失败,担心结果与期待相反。

        欲望越膨胀,满足欲望的难度越大,果真一次次失败了、失望了,动力渐渐耗损,就越来越不愿意再用心坚持。

        这些状态是冠军鹰、呜呜羊、贪吃蛇及熊长老的惯性模式,人心越是缺少安全感、存在感,就越是对自我价值不确信,越深感匮乏;越匮乏,心智就越容易被惯性模式裹挟,下意识地贪恋结果、抗拒过程、抗拒改变。

        失败的结果,对“冠军鹰”意味着,现实证明它很“弱”,因此前途要失控了,它没有能力掌控未来;对“呜呜羊”意味着,大家看到了它很“糟”,因此人们会厌弃它,它没有资格获得资源或机会;对“贪吃蛇”意味着“丧失”,意味着好事轮不到它,好项目、好机会不属于它,因为它没能力,也没资格,不配拥有。

        如果结果失败,果真意味着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弱、糟、丧失,没能力、没资格、不配拥有,那么,失败的结果将多么可怕!这是“冠军鹰”、“呜呜羊”、“贪吃蛇”的心智模式里写入的“价值逻辑”。如此,也就难怪它们对失败的结果如此抗拒,对成功的结果如此看重,以至于在工作、生活中心思不定,难以安住。

        什么样的人输不起?穷人!

        心里很穷,但缺乏的却并不是“价值、潜能”,而是对“价值、潜能”的自我认知,他们缺乏的是“价值感”!因为价值感不足,故而贫穷、匮乏,总是下意识地向外贪取,进以填充内心深处被焦虑、不安蛀蚀出的空洞!

        企业遇到困难,利益少的时候,众人心不安;企业经营顺利,利益多的时候,众人心仍可能不安。

        不安时,人人强调公平,但人人心里衡量公平的尺,都各不相同;不安时,人人有想法,而人人的想法各圆其说,都附有一套貌似正确的理论。

        风平浪静的时候,尚且容易接受“先利他再利己”,一旦风波骤起,“利他使命”便轻易被抛诸脑后。

        现实中,秉持蛇、鹰、羊价值逻辑,以物质、权力、荣耀为核心驱动力的人很多,但这样的个体、这样的个体构成的组织,这样的心态、这样的心态衍生出的思维方式和行动风格,终究都是经不住考验的,在财富或是困境面前,都将溃不成军。

        如果一家企业,默认了“冠军鹰”的价值逻辑,“争强”便会成为共识性的企业文化。在这样的组织里,人们争着表现自己,嫉妒心重,能力强的人拉帮结派,派系间相互打压,争夺资源、权力,以及更高决策人的重用,严重时还会出现企业内斗,或上下级反目,大量耗费企业资本。

        如果一家企业,默认了“呜呜羊”的价值逻辑,“做好人”便会成为共识性的企业文化。在这样的组织里,大家明哲保身,不肯轻易得罪人,看到问题不指明,心有不满不直说,不想惹麻烦,却又一肚子怨气没地方释放。沟通不畅严重阻碍业务进展及完成质量,遗留的问题越来越多时,又会出现推诿、抱怨,从相互猜疑发展到相互猜忌,矛盾积累,团队失和,大量增加企业无形成本。

        如果一家企业,默认了“贪吃蛇”的价值逻辑,“投机”便会成为共识性的企业文化。在这样的组织里,人人有把小算盘,人人爱耍小聪明,重视利益、计较得失,投机取巧走捷径,甚至不惜出格违规,以身试法。

        如果一家企业,默认了“熊长老”的价值逻辑,那么,这家倒着走的企业离关门也就不远了。

        一颗人心,便是一套动力装置,组织成员数目越多,系统内动力装置越多。

        假如,把组织比喻成一列动车,把一百名组织成员比喻成一百个动力车厢……一个车厢,一颗心,一套动力装置。那么,一百个车厢方向一致、动力合一、共同进退……整列车才有可能顺利前行,达成使命。

        但人心复杂,在鹰、羊、蛇的价值逻辑影响下,组织内心与心之间、心内人格与人格之间……常矛盾重重、各自为政,价值网内部关联失衡、无序,系统动力很容易乱作一团。

        如果一家企业成为这样一列动车,有的车厢往东,有的车厢往西,有的车厢东西乱颤,有的车厢在行使的时候踩煞车,有的车厢在休整的时候踏油门,有的车厢抢风头排在最前面,有的车厢嫌累喊停一停......系统终究会被拖垮,自毁于内部消耗。

        当然,是人,便有弱点,难免贪执……

        人心,难免会对“物质”怀有渴望,渴望富足、享受、经济自由,从而舒舒服服地存在;难免会对“权力”怀有渴望,渴望从此掌控局面,摆脱不确定性,从而踏踏实实地存在;也难免会对“荣耀”怀有渴望,渴望被更多人关注、接纳、喜欢,从而轻轻松松地存在。

        但舒服、踏实、轻松的存在感,从来不是利用外物能够满足的!

        当一个人懂得终生成长的意义,才有能力去坚守自己内心的使命。企业需要的是小V这样的领导者及组织成员,可惜,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很少......

        如今,绝大多数人用以衡量成功的价值标准,基本是——财产的数目、地位的高低、权力的大小、是否声名藉甚。在这些价值观引导下,人们用扭曲的价值逻辑认识自己、衡量自己、评判自己,进一步激发内心的匮乏、不安,于是,为了化解过深的存在焦虑,人们又进一步贪逐,欲望越来越膨胀,贪、嗔、痴念越来越重,以至于,人们常常会忘记初心,忘记自己的使命。

        存在焦虑时常左右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判断,限制着人们自我突破、在成长中变得更好的可能性……

        这就是现实,并不鼓舞人心,但看清现实仍十分必要。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站在现实的对立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现实、拒绝真相,而是为了寻找解决办法。

备注:

新书初完成(21.5万字),边打磨最后一稿,边日更分享,待后续出版。请尊重原创,莫私节选!

陆续上传,链接:新书《心能共振:激活“信仰型组织”的拓荒之力》 - 文集 - 简书

有职场背景,对“企业文化、组织行为、心理学于企业场景下实践应用”感兴趣的朋友,可添加微信:shuiyan_7(备注清楚),够15人,便建群交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