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我一个人的周末
这个周末略有不同,为了减少往返的奔波,我退掉了回家的机票,这好像是我做咨询师以来,首次出差在外独自一人过周末。
虽然这个周末无法与家人团聚,既来之,则安之。想到我有整整两天的时间可以自由“挥霍”,便按捺不住心头的一丝兴奋,我早早地做好了打算 - 早出晚归、尽情地把自己泡在书店里,想泡多久就多久。
今天是周六,属于我一个人周末的第一天。
清晨醒来,阳光已经悄悄地透过窗帘上方的空隙爬满了我的房间,顿感暖意一片,今天又是个好天。我赖在床上仔细聆听了一会儿,发现马路上比平时安静了许多,果然是一个令人心怡的周末!
想起刚刚过去的这一周,每天的生活简单而充实,白天在客户那做咨询,晚上去西西弗书店,选一本好书,猫在咖啡厅里,直到打烊。美中不足的是,为了多些时间看书,却疏于锻炼身体了。今天时间比较充裕,应该出去锻炼一下。
这么想着,我就一骨碌爬了起来,简单洗漱完毕,换上运动装,直奔附近的体育中心。
围着主楼跑步的人并不多,准确地讲,只有我一个人。我猜测,要么是我没有找到这里大多数人晨跑的场所,要么是其他的人在体育中心的各个场馆里做着不同方式的运动吧 - 这是我依据停车场的车子数量判断的。一个人跑圈的感觉还真有些不一样,想起每每在上海源深体育中心的跑圈,尤其是夏日的黄昏后,常有数百人围着一个操场跑圈的壮观场面。
半个时辰后,出了一身汗,仿佛尘埃与浮躁也随着汗水一起排出了体外,只剩下神清气爽 - 当然还有饥肠辘辘的肚子,回来的路上我买了早点。
虽然,运动过后稍有疲惫,可是我一刻也不舍得停歇,回到酒店,立刻重新洗漱、换装、整理双肩包,然后直奔地铁站而去,今天的目标是UN联合书店。
其实,按照我现在的阅读习惯,一天也就看一、两本书,何必舍近取远呢?近在咫尺的西西弗可以完全满足我目前的阅读需求。我也说不清具体原因,直觉告诉我应该去探索一个新的书店。而作为一名专业的测试人员,我相信我的直觉,通常把它称做Heuristic,相信探索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体育中心到UN联合书店只要6站,我拿着百元钞到地铁服务中心去换零钱。工作人员问我要乘到哪里,他这么问,我还以为可以直接从服务窗口买到票呢,于是告之目的地,谁知窗口确是只能换零的,不过接下来这个细节着实让我感动:他先递给我90元纸钞,然后给我7张1元纸钞,最后给我的是3枚1元硬币,并告知我可以用硬币去自助机买票,其他的纸币请放好。于是我轻松地把纸币装进钱夹,用刚刚好的3枚硬币去买票,避免了多余的硬币在口袋里的沉甸!广州的地铁服务着实温馨啊,我在其他城市换零时就没有享受过如此细心的服务,服务行业的一个小细节就可以给乘客带来一天的好心情。
我抵达北京路口时,时间尚早,路上行人寥寥。路中间很醒目的地方竖着一块古色古香的牌子,向行人介绍这条路的历史与沧桑。这让我一瞬间有改变计划的冲动,想追寻一下这条街上的古迹。可是抬眼望去,是一片现代商业步行街的景象,各种店铺林立,恍惚间以为上海的南京路步行街被挪移至此了呢,于是立即按下冲动,开始认真地找寻起书店来。
网上介绍这家书店有5层楼高,我脑中立刻浮现出上海书城的模样,门面大、书籍多,当我第一眼见到UN联合书店的小巧的门面,才想起这句软件测试中所信奉的经典:期望见到的与真实存在的往往存在着差距。
UN联合书店虽然是小了些,里面的文具工艺品类也不比诚品书店精致,整体布局摆设也不如西西弗优雅,不过在图书的分类摆放方面却优于西西弗了。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如果要找蒋勋先生的著作,在当代文学书架上很快能看到许多“蒋勋 著”的书,可是在西西弗书店我却要寻找好久,这些书被东一本、西一本地散放在不同的书架上。
今天我很快地选取了蒋勋先生的《生活十讲》这本书,然后在一楼的咖啡厅找了个安静的座位坐下来,点了一杯金桔柠檬热茶,很快就进入到另一个安静而又丰富的世界,贪婪地阅读起来。
蒋勋先生在他的著作里多次提到俞大刚老师,可见,对于很多人来说,在学习的道路上,“榜样的力量”不可忽视,总有那么一、两个人会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成长。就像聂华苓之于迟子建、罗素之于王小波、木心之于陈丹清一样,这也如我在平时的咨询或讲课中,会时不时地提起James Bach和Michael Bolton,受他们的影响,我对测试的看法才有了质的飞越。
书中还提到“我们读古书,如《庄子》《老子》《论语》《中庸》《孟子》,基本上都是在谈人的定位,很少是技术、知识上的东西。所以,过去的知识分子在‘人文’这个部分,基础深厚。”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我前面这三十多年的求学和工作生涯都是在求知识、研究技术,而今在测试技术上钻研得很深,在人文方面的积累却几近于零。从小学,到大学,到研究生,我从一个工厂走向另一个工厂,每个工厂都致力于生成出一批批的符合相同标准的“好学生”来,以至于我全然忽略了“人”本应是多样化的这个事实。高二分文理班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理科,多少年来我都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理工科的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中,从未想过要分一部分身心给“人文”这个部分,缺少了人文的认识,又岂会获得完整的人格呢?!
书中“物化”这个词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整个社会物化的速度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广,很少人能逃过物化的影响。” 一味地追求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哪怕在学习这么单纯的一件事上,以逐利为目的的人也屡见不鲜:如果学习某个测试工具、考得某个证书能够让简历更好看些,就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相反,对于学习测试思维、提升测试技能的方面就未必上心了,毕竟这东西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钻研,其效不立现。
"一味地跟别人比,迟早都会走向物化。。。有比较就是缺乏自信,有自信的人,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是一种充满而富足的感觉。。。" 看到别人都在上某一门测试课程、看到别人都在学习某个测试工具、看到别的公司已经不再设立测试的岗位。。。,你是否就乱了阵脚了呢?这是否也是不自信的表现?我想,有自己的测试信仰的人,就会宠辱不惊、镇定自若地面对这一切吧。“信仰就是你相信什么,这个相信当然跟思辩有关,因为相信,所以会思考,会反省。。。” 蒋勋先生认为“信仰最有价值的力量就是实践,在佛教经典中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行深’这两个字就是强调实践。” 所以,我更喜欢来自一线测试实践的认知和感悟,而不是来自某些测试书本中的理论知识或者来自某些脱离一线实践的测试管理者脑中想当然的假设。
提到信仰,书中还有一段话极好,“信仰本身是一个过程,它并不在于终结点,也就是说,你不是真的要崇拜一个人或盼望一样东西,而是保持心里面的崇拜感;这个崇拜感的对象可以是宇宙,可以是不可解的海洋潮汐,可以是人世间复杂的因果。。。” 这种信仰的崇拜感是经过思考的,绝对不是政治上的愚弄或者商业上的愚弄。我想起今年暑假期间,12岁的轩轩闹着要去长沙,赶一场Animenz的钢琴演奏会。这虽然有点追星的意味,我想对于这个年纪的孩子也是可以理解的,那一段时间,轩轩在家里经常自己练习A叔的曲子,于是就带轩轩去了。演奏会开始前,音悦厅门口摆放着各种有关A叔的纪念品,一盘普通的CD售价150,一本普通的琴谱售价50,买了这些商品,演出结束后就可以排队等待A叔的现场签名。我总是觉得不应该买,可是我找不出说服孩子的理由,又不忍看到轩轩的失落,最终只好遂了他的心愿。可见我对自己有关信仰的“崇拜感”认识不足,虽然我知道不应该这样做,但是“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就更别谈如何引导孩子也树立正确的“崇拜感”了。
我一边阅读一边做着笔记,这一天汲取了大量的营养,破天荒地记录了6页的笔记。忽闻一阵饭香飘来,顿生饿感,原来已接近下午1点钟了,我才只读了一半。原计划在这条街上找个广州特色的店吃一顿的,现在毫不犹豫地改变了计划(我对这么做十分坦然,测试中我经常会根据实时的信息反馈调整测试策略的),就在这个咖啡店随便用些简餐,我可不想打断阅读的好心情呢!
这期间还有个小插曲,Daniel在“海盗派tester”微信群里转发了一篇来自哈佛商业评论的文章“唯有学习敏捷力,才能让经验的价值最大化”,看了也禁不住叫好!当前我正在帮助客户实施落地探索性测试,我设计了一个引导性的流程,并引入了TO和ETO这样的角色。可是最近两天的coach过程中发现实施的困难还不小,尤其对于管理者来说,由传统的Command and Control型的测试管理者到现在的集“Monitor、Supporter、Coach”与一身的TO角色的转换过程中,涉及到思维方式的转变,正是需要具备文中所提到的“学习敏捷力”的人。所谓的LA(Learning Agility)"是指迅速且持续地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敏捷学习的人善于在经验间寻找联系,能抛弃过时的观点或方法",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方法而获得成长的意愿,是LA的基本要素。“敏捷学习者看重学习过程本身,并从中获得价值和满足感”。LA还包括“对新经验、新人员和新信息保持开放的态度”。如果仍然不愿意仔细研究产品和测试技术,不愿意关注测试过程而只看重最终的测试结果统计数据,是做不好测试管理的,当然不是一个合格的TO。
下午5点钟左右,终于读完了《生活十讲》,我也觉得脑子装得满满的,这时看书的效率已经不是那么高了,来自测试的经验告诉我,此时应该休息下了。于是起身,离开咖啡屋,到楼上的各层,开始认真地逛书店、淘书去了。半个多小时过后终于被我淘到一本值得买回家慢慢品读的书,叶嘉莹老师的《北宋名家词选讲》,可惜找来找去发现只剩下手中这一本有点破损的样书了,我对自己收藏的书,质量要求还是蛮高的,只得暂且压制住急切阅读的心情,回到家后从网上购买吧,不仅便宜些,还减少了旅行箱的重量。
踏出书店那一刹那,惊奇地发现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恍惚记得上一时刻我刚刚踏进书店时天色正亮的样子。此时步行街上的景象热闹非凡,与早上的清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头攒动,嘈杂声一片,仿佛一下子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我以一个外来客的身份好奇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脚步也轻快了许多。书店对面的服装店里,有人在里面挑选衣服,怎么我却无心于此呢;路口有一群保安站成一圈,在交流着什么;通往地铁口的路上,看到一个略有些胖的中年男子坐在地上,前面一块透着古朴气息的白色粗布,上面用毛笔画了一个人手的图案,旁边一堆文字,我匆匆瞟了一眼,只看到“易经”二字,他不断地向人群喊着“看手相吗,很准的。。。”,我边走边想,这个其貌不扬的人真的懂“易经”吗?他又了解多少呢?国学已经如此深入底层人民的生活了吗?若是以前,我几乎会对“看手相”这类事情视而不见,但是今天刚刚读过蒋勋先生的《生活十讲》,我记得书中谈到“神话是文学的起源,文学是文化的起源,一个社会不能缺少神话与文学,圆满的心灵生活也不能缺少神话与文学”,这样看来,“看手相”这件事能流传几千年经久不衰也有其存在的缘由和意义吧。
就像哲学家尼采所说,“人生是一座桥梁,重要的不是目的和结局,而是过程”,蒋勋先生认为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学的缘故,我终于为近期迷上文学书籍找到了很好的论据支撑。
这样一路想着,发现今天学到很多。事实上,这一段时间一直有很多感悟,可惜都没有记录下来,这其中有很大成分是出于对自己这样一个理科生的文笔没有信心的缘故。可是很多时候,“感悟”只做短暂的停留,一时没有捕捉到,它们就与我一笑而过了。在我踏出地铁车厢那一刻,我做了一个决定,不去西西弗读昨天剩下的那半本《一个人的朝圣》了,而是用晚上的时间试着记录下今天的感悟。
是为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