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区,正在毁掉大学生
1
上一届的师兄跟我讲过一个故事。
他家境不是很好,刚入学没多久,就急忙想找一份兼职,花了一些功夫,终于在勤工办里找到一份给寝室同学送饭菜的兼职。
有些人不想到食堂吃饭,懒得动,但肚子还是咕咕叫,所以在手机上点餐,食堂弄好派人送过来。
师兄每天中午都骑个借来的小电瓶车,车上放着一些人点的饭菜或者面粉之类的,在各个寝室大楼流动。有时候,甚至逃了课也去送餐。
每个月下来,有了2000块钱,对于大学生来说算是很不错的收入了。
大二,勤工办的人把这份兼职给了别人。他顿时有点懵逼,甚至有点愤怒,他觉得自己非常需要这份兼职。
于是,他去找相关的人理论。
负责的人是位大三学长。他这么说,“你已经做这份兼职一年了。第一,需要把这份兼职留给另外一些需要的人做;第二,你已经对校园内外非常熟悉了,你不应该还打算依靠这份送餐的工作,你应该做点更有价值的兼职,你要自己到外面去找,而不是看上这一个月2000的工资,否则,跟外面那些送外卖的有什么区别。”
当场他就惊醒了。
后来,他跟我说,“的确是这样的,我当时太依赖这份兼职了,甚至想做到大四。我已经习惯了,感觉还不错,从来没有考虑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工作。当时那个人说的话现在都时常提醒着我。”
2
为什么要说这件事呢?
因为,现在的大学生很多习惯了自己舒适的区域,没有去尝试做一些舒适区以外的事,就比如之前说到的学长,他习惯了送餐的兼职,这是他自己的舒适区,而却从没考虑做舒适区以外的事,比如做家教,或者学习一门有用的技能。
人是有惰性的,如果最后结果是一样,每个人都会选择舒适的方法,绝对不会选择那些坎坷艰难的路。但结果从来跟我们选择的路有关,越艰难,风光会越好,有更多的惊喜。
大学里没有像高中那么严,有很多时间,可以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去做一些有用而且看上去有点难的事。
但实际上,没有辅导员逼着我们赶路,没有班主任逼着我们前进,更多数的我们选择停步,在寝室里吃鸡荣耀抖音刷剧,晚睡晚起,常常没有吃早饭,周六周日一起床就是到了饭点的时间,你笑笑,“直接吃午饭吧。”
以前有本书,叫做《被窝,是青春的坟墓》。这标题,真是有道理。
有些人喜欢躺在床上,宅,不愿起床,尤其在冬天,那被窝暖乎乎的,根本难以起床。于是,磨磨蹭蹭,早上的大好时光就浪费了。
被窝,就是舒适区,停在自己惬意的区域,但实际上毫无发展进步,就像给自己画了一个圆,自己的能力就在这个圆里面。这个圆里面非常舒适,我们已经习惯到了一种依赖的地步,然后被局限,被定式。
3
我有位大学同学跟我说,“寝室,是邪恶的地方。”
我大惊,“为什么?”
“因为,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不了。”
额,其实寝室只是一个地方,只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它是一个舒适区,我们可以尽情打游戏,看电视剧,刷微信微博QQ,难以专注攻克难题。
我选修课有位老师,在最后一节课没有讲课,他跟我们谈寝室,跟我们说少呆寝室,多去教室,图书馆自习室。
因为,呆在寝室,不自觉就进入了舒适区,大部分的人没有强大的自制力,只能随波逐流,看到别人玩也跟着玩。
我认识一位学姐。她每天五点半起床,无论夏天还是冬天,食堂每天第一个来的就是她,阿姨都认识她了,知道她早上一般会点什么。
在食堂吃完饭,就直接去图书馆自习室,跟保安说声“早啊”,一个人背着包,拎个小水杯,把自习室的灯开起来,坐在雷打不动的位置上。
如果困了,在桌子上趴着睡一会。到了上课前20分钟,就去相应教室上课。她每天打开微信QQ四次,每天在睡前看五十分钟小说,每天11点半准时入睡,每天午睡半个小时……
她的GPA专业第一。
你知道为什么她这么厉害吗?
因为她走出了大部分人停留的舒适区。
如一开始所说的,很多人喜欢点餐送到寝室来,连吃个饭都不愿去食堂的人,你说他们到底有多依赖于舒适区?我不排除有些人是真的忙,没空去食堂吃饭,但我相信大部分的人不是这样忙的,他们所谓的忙只是忙于打游戏,忙于刷剧,忙于表面。
有些人挂科,甚至不能毕业,拿不到学位证和毕业证,或者本转专,他们是一批被舒适区毁掉的大学生。
而如今,舒适区接着毁掉那些不愿走出去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