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教育
“这时候,父母就必须起到引导作用,逼孩子一把,先苦后甜,让孩子的未来更有保障。”
这是从一个公号上看到的关于孩子兴趣或技能教育、培养的一段话,我想绝大多数父母是认同的,甚至我们每个人也都认同。
然而,其中包含的深层次的信息,我倒觉得可以深入探讨一下。
说到引导孩子,这是每个家庭教育中必备的技能。社会心理学中常说,“共情”。如果你要成功引导对方,首先要跟对方共情,理解对方的处境,抚平对方的情绪,然后说服其认可你希望对方达到的目标。
说起引导,让我想起来更高级的概念“助推”,英文叫 nudge,用肘轻推之意。这是一个充分利用人性、心理学,让人觉得自己是自发做到某件事情,而实际情况是,这人“被设计了”。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一个制造小便池的欧洲企业,一直为尿渍溅到外面而苦恼,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小便池底部印制一只苍蝇。神奇发生了,尿渍溅到外面的情况大幅减少。这就是利用了男性先天具有“瞄准”、“射击”的本性,主动的瞄准了那只苍蝇。。。。。。
所以,引导其实一门学问,需要不断学习,实践,提高。
先苦后甜,这样孩子的未来才有保障。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现在多吃些苦,多付出些,将来就会获得收获,过上好日子。这应该是比较正常的解释,本质上其实是因果逻辑。然而,这个世界很多事情不是有因就有果的。
我们身边有多这样的例子,一个前同事,从小开始,练习了近十年的钢琴,最终还不是放弃了,走上工作岗位后,钢琴也没有给她带来什么额外的价值,至少在自己家里也不会再弹钢琴。让她过上好日子的东西,不是钢琴。
前几天看到施瓦辛格的演讲,据统计美国有75%的人不喜欢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我想在中国,乃至全世界一定不会低于这个比例,这就是现实。说到底,根本的原因是,绝大多数人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知道自己喜爱什么。我们从小就被教导只要好好学习书本知识,未来就能找个好工作,仅此而已!是不是有点可悲呢。。。。。。
接下来,我们在说说吃苦吧。付出的苦,是付出到哪里了?或者说,应该怎样正确付出“苦”?
乔丹,被全世界公认为一代伟大篮球明星。但有多少人知道他的付出,光投篮失败次数他就超过9000次,他失败过很多次,但他为何能不断吃苦?答案是,喜爱和目标。这就要说到另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吃“苦”?之所以说苦,其实就是内心没有喜欢。当然,人是喜新厌旧的,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独特的种子,这颗种子就是内心中的喜爱、兴趣,种下了就会成长,重要的是是看有没有人去浇灌。
人们常说,选择比努力重要。方向对了,再努力才会有收获,有好的结果。我想,家庭教育不是给孩子报很多兴趣班,不是培养孩子的各种技能,不是逼着孩子练习自己不喜欢的技能,而是人格的塑造,是陪他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发掘自己,认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