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针灸推拿对失眠的辨证治疗,不同于中医内科

2021-07-28  本文已影响0人  胡一凡_非暴教练

如题,在分享针灸推拿对失眠的辨证治疗之前,先简单介绍下中医内科对失眠的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将失眠分为7种类型:

image

再来看十三五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中对失眠的处方:
1.主穴:照海、申脉、神门、三阴交、安眠、四神聪;
2.配穴:

同样《推拿学》中的治疗方法也大同小异:

(1)患者坐位或仰卧位,医师行一指禅“小∞字”和“大∞字”推法,反复分推35遍。继之指按、指揉印堂、攒竹、睛明、鱼腰、太阳、神庭、角孙、百会,每穴1分钟;结合抹前额35遍;从前额发际处至风池穴处做五指拿法,反复35遍。行双手扫散法,约1分钟;指尖击前额部至头顶,反复36遍。
(2)患者俯卧位,医师用法在患者背部、腰部操作,重点治疗心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命门等部位,时间约5分钟。自下而上捏脊,34遍。自上而下掌推背部督脉,34遍。

image

不难发现,以往针灸和推拿对失眠的治疗,还是依循中医内科脏腑辨证的思路,但是,针灸与推拿毕竟是外治法,很难达到与中医内科使用方药同样的效果,急需一套适用于外治法的辨证理论。参考《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中的描述,我们可以从营卫循行的角度找到适合外治法的一套理论。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白天行于阳经,我们就处于醒的状态,晚上行于五脏,我们就处于睡的状态。具体规律是这样的:

image

大家发现没有,上面的循行当中,关键的点就有足太阳、足少阴、阳跷脉、阴跷脉。而阴阳跷脉属于奇经八脉,它们汇聚于目内眦,管眼睑开合。阳跷脉与足太阳交汇于申脉穴,阴跷脉与足少阴经交汇于照海穴。综上,阴阳跷脉与足太阳、足少阴是调节人体睡眠节律的主要经络系统。可以将卫气循行的三个阶段与三种睡眠障碍相对应。1.入睡困难
当太阳下山,卫气就应当被阴跷脉接纳进入五脏随营气运行。此时,如果阴跷脉或足少阴功能异常,就会导致卫气(即阳气)不能顺利进入营阴,阳浮于外,扰动心神,就会造成失眠,出现以入睡困难为主要表现的睡眠障碍。2.睡中不安
如果能顺畅的通过阴跷脉进入五脏,但是五脏本身有问题,就会出现以夜卧不安为主要表现的睡眠障碍。这里说的五脏问题,就是前面中医内科提到的,心火、肝郁、脾虚、痰热等。比如:

image

3.容易早醒
当太阳出来,卫气经过阴跷脉进入足太阳,就开始了在阳经的循行。如果营阴不足,则阳气推动不力,就会出现无力、倦怠这种阳气不展的症状。如果营阴不足或虚热内扰,就会出现以早醒为主的睡眠障碍。掌握了营卫二气的运行规律,对于失眠的外治法就有了指导原则,即“和营卫、安五脏”。使得卫气在出入转换的过程中能够顺畅,就保障了睡眠节律的正常。“和营卫”,就是根据卫气的位置和功能进行干预。

位置上,“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功能上,“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通玄府”。总结来说,卫气就是在皮肤和肌肉之间运行,并负责体表的温度、湿度、张力、汗孔开合。皮肤腠理也是我们足太阳的部位,我们的手法操作就集中在这一层,目的是使得卫气在皮肤腠理之间运行通畅,不会有淤滞,如此就不会出现满溢、不足、当入不入、当出不出等病理状态。大家也会发现,不论针灸推拿的哪一家流派,背部足太阳的区域,特别是上背部和颈项都是操作重点。具体操作,可以在背部的皮肤腠理、分肉之间施行针刺和手法。比如在背部大面积浅层次的揉法、沿膀胱经两条侧线的捏捻法、抓提法、捏脊法,以局部温热感为度。另一个处理的区域是风府、哑门、后枕部,这个位置是足太阳与阳跷脉相连的点。 image 还要处理营卫之气产生的来源,也就是调和脾胃,促进气血的生成,比如针灸中的“老十针”、腹部温灸、推拿中的摩腹、脐周八点按揉等。还有一个处理部位是目内眦,眼睛周围,因为阴阳跷脉都汇聚于目内眦,主要是睛明穴、攒竹穴。上面有说到,睡眠障碍分为三种:入睡困难、睡中不安、易早醒。入睡困难和早醒一定要调节阴阳跷脉,具体来说就是阴阳跷脉在足踝的起点。

“安五脏”,就可以参照中医内科的辨证,具体的针刺和手法我上面已经引用过了。总结一下,这篇文章我分享了针灸推拿在治疗失眠上不同于中医内科辨证的一套理论,从调和营卫出发,更适用于外治法的临床,实践证明效果也很好。治疗失眠还有很多方法,比如针刺对交感神经和复交感神经的调节,这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