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原创谈古论今

阳明心学之纲领----《大学古本序》(下)

2023-05-07  本文已影响0人  乐德乐

噫!乃若致知则存乎心悟,致知焉,尽矣。

至于行动上的致知,那是发自内心的良知,所以致知可以涵盖万事万物。

这是《大学古本序》的结语,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十余字,内涵却极其丰富。

一个“尽”字,断然宣布“心即理,心外无物”,只要回归了良知,宇宙万物之理就都在掌握之中了,而不必像朱子那样需要从身外穷尽一切事物之理,然后才能致知,继而诚意。

正如阳明先生自己所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又说:“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还说:“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另外,这句话呼应前文“故致知者,诚意之本也”,作为全序的总结。王阳明论大学,自诚意始,以致知终,体现了阳明心学的核心就在于“致良知”。诚意是知,致知是行,知行合一,关键还是要落到行上。

“知”之外更无“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明觉是本体,精察是工夫,“行”之外更无“知”。

“噫”,在这里是一种不平之气,王阳明心学还不被主流所接受,故阳明有此感叹。

如何才能避免“支”、“虚”、“妄”,这句话就是王阳明给出的完整答案。

这句话的句读,阳明的弟子和同时代人都这样引用,但后来又有两种不同的读法,焦点都在“悟”之上,他们分别是:

乃若致知则存乎心,悟致知焉,尽矣。

乃若致知则存乎心,悟,致知焉,尽矣。

悟,觉悟,心之本体通透无滞,就是“止至善”,是诚意的最高境界。致知和诚意是一体两面。

言“存乎心悟”比言“存乎心”,意思更明确,因此第三种读法与传统读法大同小异,无非是说,致知源于本心,彻底懂得这个道理,则致知无往而不胜。

第二种读法则于阳明意旨不符,属于王阳明批评的“妄”,因为仅仅“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行。

我们看《传习录》,王阳明因人设教,用语非常通俗平实,会以现实生活中的小事来举例,同时引用圣人的经典,相互对照,以使弟子融会贯通,甚至给人啰嗦的感觉。

但是,我们看这篇《大学古本序》,几乎没有一个多余的字,把《大学》的精义加以总结提炼,所言都是核心概念,提纲挈领,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来自《大学》,《大学古本序》则为阳明心学的总纲领。

----《我读大学68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