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读书领域候选推文专题(梦里风铃)读书无峰山

《呼兰河传》:深坑的存在是为了平静生活的调剂

2024-04-05  本文已影响0人  魏家读书人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萧红的《呼兰河传》,这本在我的书柜里有2本不同出版社的书籍,也是在我的书单里,已经读过2次的书籍。再次拾起,我想在萧红的笔下,我读到的是北方小时候的记忆,读到的是生与死,是在深刻地反思中看到自己、看到人性。另外,当读的文字够多时,读到的还是那个世界的岌岌可危和当下世界的幸福满满。


那个始终没有被填平的大坑,是儿时的记忆,更是北方的土路。

我们的童年都有着那么一个离家不远的土坑、有着再也回不去的土路,还有土路上行走的我们的童年。

《呼兰河传》中极尽描写了一个在十字街上的大坑。这个大坑,在下雨天,是吞噬一切的象征。

小孩子们在家长的叮嘱下,都绕着它远远的,但是,还真有那不信邪的人,一下子跌了进去,也就费了很大的劲才能爬上来,当然,这是在周围有人看到的时候。

如果,没有人的时候可就不那么幸运了,真就如那些母猪们带着成群结队路过的小乳猪了,最终成为祖父以及其他十字街上大爷大娘们手下的烤乳猪,也就成为了呼兰河很多小孩子解馋的流油的猪肉了。

这样的大坑,在不下雨的时候,尤其是还十分泥泞的时候,更是张着它的大口,好像要将所有的经过它的人和物一下子,全都吞进去一般。

路过的人,行走在大坑的边缘,犹如在过着万丈深渊,脚大颤、满身汗、浑身肌肉紧缩,真就是进入了生死存亡的状态,待到颤颤巍巍的走过去,抹上一把汗,也就洋洋得意了,说着这有何难。接下来,要看的就是后面人的表现了,于是又是一个复制。

最为熟悉的,我想应该是赶大车经过的人们。明知道这里的危险,但是偏就有那敢于抬杠的大爷,架着马车,让车辙顺着坑帮划过,如果过去了,自然而然,是车技过人了。如果没有过去,人仰马翻,车和马也就撂倒在了那里。

想想,为什么如此,却没有人去想着将这样的深坑掩埋了呢?

也许,这神坑的存在,也是人们平静的生活之余的一针调节剂吧!要不,当马车陷入进去,那么多的而人又怎么能围在神坑的旁边出着谋划着策,彰显出自己的本领呢?看着一匹马在使劲想要挣脱泥沼的束缚,所有的围观的人都在一起捏着一把劲,直到马儿成功了,大家为马儿喝彩,也为着这样的而生活喝彩。


序言中,矛盾先生有着大概这样一段话。

二十多年来,我也颇经历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如果有使我愤怒也不是,悲痛也不是,沉甸甸地老压在心上,因而愿忘却,但有不忍轻易忘却的,莫过于太早的死和寂寞的死。

为了追求真理而牺牲了童年的欢乐,为了要把自己造成一个对民族对社会有用的人而甘愿苦苦的学习,可是正当学习完成的时候却忽然死了,像一颗未出膛的枪弹,这比在战斗中倒下,给人以不知如何的感慨,似乎不是单纯的悲痛或惋惜所可形容的。

一个二十年,在时间点上似乎就有了异曲同工之妙,历史似乎很是默契。

作为背井离乡的人们,我们很多人也已经有着1个20年、1.5个2年或者2个更多的20年了吧!

1个20年是20岁,已经在社会上打拼或者在学业上打拼。

1.5个2年是30岁,谋生活、谋家庭是自然的了。

2个20年是40岁,但凡你不是丁克一族,必定有着自己的孩子了,上有老下有小。

3个20年是60岁,不知道身体怎么样,不知道是否看透了人生,看透了人性。

4个20年是80岁,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可以再享受着这朗朗晴空的人间烟火。

网上曾经有一个视频,一位丈夫每日下班后都要坐在楼下的车里了,默默地坐上那么一会;孩子问妈妈,爸爸为什么不上来呢?妈妈说,爸爸也需要自己单独的呆一会。

这单独的呆一会,就是享受独属于自己的孤独。

呼兰河,每一个文字背后,不是萧红的童年,也是萧红的童年,权当就是萧红的童年吧!

序言的这段话,注意到,似乎有些不同意见了。谁说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谁又能说追求了真理就必须牺牲了童年的欢乐,谁又能说甘愿苦苦学习不值得的了呢?

也许矛盾指的是萧红的早逝,但我要说的是,萧红的永生。

虽说萧红在香港的那段时间是孤独的,最终也在香港的浅水湾久久的孤独地沉睡了。但又何尝不是在以那里还有呼兰河为一个起点,散播着一位女性作家的文字光辉?

这样说来,她自然不是寂寞的了,她的苦苦学习自然是值得的了。

就像这些,漂泊他乡人们,也许我们是孤独的,但是我们不是寂寞的。

在车里默默坐一会,是为了把最美的微笑带给妻儿;异乡打拼,孤独但是生活有着盼头,有着奔头。


前阵子,在鸟山明先生去逝的消息在网上沸腾开来的时候,再次看到了一个朋友圈的文字,听说人的死分为两次,第一次是肉身的毁灭,第二次是世界上再也没有人记得你了。留下这么多带给人欢乐的作品,被这么多人记着,相信其实鸟山明先生并没有死。

那么,萧红呢,这样的“寂寞”也没有死了,包括那个呼兰河曾经岌岌可危的世界,即使大神的闹剧、团圆媳妇的悲剧,回不去的家乡菜园子、街道上的大坑,还有河灯、大戏等等无法调和,包括我在内的人们会记住它,更会在这里汲取历史的力量,感召着善良的念想还有新时代的崭新替代洪荒之力。

所有的美好事物都是转眼即逝,无法挽留,两个世界最终无法调和,而其中一个世界始终是岌岌可危。

《呼兰河传》作为萧红这位女作家的一部成名作品,实际上在很久以前,在自己终于摆脱了获取知识的困境,可以毫无顾忌、肆无忌惮的沉浸在知识之中时,就已经进入了我的视野。那个时间是上大学的时刻,我终于可以不用再为知识付费,随意出入大学的图书馆,在一排排的书架中流连忘返,辗转反侧,一本本将书籍搬进宿舍,搬进自习室,搬进对于知识渴望的也许还很是空空如也的大脑。

我想,那个时候,当自己将这些沉重的书本,这些图书馆里泛着书香气息的文字搬出来的时候,甚至是我翻看起萧红的这本《呼兰河传》的时候,我当时的心境也和着那个从东北走出来的萧红,那个走人文学殿堂的萧红很相似吧!

文字是寂寞的,而我对于知识也是寂寞的,两个寂寞的交融,是更加的寂寞,也是分外的热闹!

第二次再阅读这本书,大概是用了4个多小时高铁车程的时间再次读完。再次读完总是想去寻找下,当时,也就是15年前的时候,自己初识萧红的感受,初走进《呼兰河传》的感觉。但是,似乎已经无处可寻,更不曾记起了。

暗自忖度,也许,在那样的文字里,自己是对于呼兰河这个地名更加青睐有加吧!

或者对那个大街上的大坑,还有那个不知道被吞噬了多少的生灵,或猪或鸭或马或小孩吧!毕竟那个时候,刚刚从同样的北方走出来的小青年,对于这样的情景是感同身受的。

走出来的那个地方,同样有着那么一个大坑,同样有着不知道吞噬了多少小动物的深沟以及甚至曾经经历过的翻车的马车以及跌入大坑的苦。

而现在呢,之所以必须要去忖度这个15年,我想这样的阅读心境早已不一样,自己关注的点肯定也是不一样了。

毕竟,那个时候自己所处的世界,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社会上,都已经是两个世界了。

这样的两个世界,一个世界那头牵着的是如乡村气息,以团圆媳妇婆家为代表的另一个世界。

一个世界这头牵着的是已经高度的文明,即使那头的世界依然苟延残喘,但毕竟是岌岌可危了!

(注: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必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