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共创孩子的蓝天
家园共育,向来是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不同的时代赋予了它不同的内涵。记得我们小时候,生活条件比较艰苦,能上学就已经很不错了,那时也没有什么家园共育的概念,绝大部分家长都在忙活他们自己的生计,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与学习(或许也可能是没有这种意识,感觉能吃饱穿暖就可以了),所以放养、散养式的家庭教育属于常态。不过,那时候的孩子比现在的孩子乖巧、听话,也没现在的孩子那么淘气、调皮,基本上不用大人操心,有的甚至还可以帮着大人照看弟弟妹妹,干些家务活。
然而,现在的孩子可金贵了,很多家庭是一家老小都围着小孩转,小孩动不动就耍小脾气,一言不合就变脸。我们发现再用父辈那一套放任式的管教方式教育我们的小孩,已经完全不凑效了,甚至会适得其反,因而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感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越来越难管了……这是当下我们大多数家庭面临的教育难题,因此家园共育的呼声也随之因运而生,并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家长们所接受和认可。
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
所谓家园共育,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这个“共”字。任何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这个教育包含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小学阶段较为突出的就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那么,作为家长的我们又当如何进行“家园共育”呢?
首先,我觉得我们应该转变教育理念,从思想上重视家园共育。生活在当下这个经济高速发展、信息智能多元的现代社会,我们教育小孩也应当与时俱进,应该抛弃那些过时的、陈旧的教育理念,用科学的教育理念武装我们的思想。
比如有些家长认为:“我把小孩送到学校,那么教育就是学校的事”。的确,学校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传授科学的基础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教书育人也无可厚非、天经地义,但是它不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我们孩子本身。
学校教育是普及式义务教育,采用的是一对多的班级授课制,一个班四五十个学生,老师既要上课还要处理各种日常班级管理工作,时间和精力是极其有限的,如果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完全寄托在老师个人身上是很不现实的,而且,小孩的很多生活习惯是在家庭中慢慢形成的,纵使老师有心有力也鞭长莫及。所以我认为只有家园共育,相互配合,才能事半功倍。
其次,要重视小孩的家庭教育,从行动上给孩子做好表率,为孩子树立榜样。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思维简单还不灵泛,乐于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我们在和孩子交流时尽量采用具体形象、生动有趣、小孩能够听得懂的语言;同时,这个阶段的孩子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和可塑性,还不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如果我们给孩子播种好的行为习惯,那么他们就会接受好的行为习惯,模仿好的行为习惯。这个阶段,我们要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和行为规范,逐渐培养他们热爱学习、自主学习的良好品质,这就要求我们务必重视家教的力量,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比如:
*在家不说脏话,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
*放下手机,全身心陪陪孩子,哪怕只有10分钟、半个小时
*每天给孩子讲一个小故事
*和孩子共建共守生活秩序和约定
*信守承诺,说到做到
*孩子犯错了,先听听孩子的想法
*与孩子共读一本书
……
总而言之,教育无小事,身教重于言传,“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才是孩子最好的乐园”这些经典的话语是不无道理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家庭教育的影响,我行我素,无形中给孩子做了最好的示范。细心的家长你会发现,我们曾经说过的某些话、做过的某个动作或者某种行为,在某个场景下会在孩子身上得以重现,其实这就是耳濡目染的家教影响。孩子,有时候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可以时时警醒我们。
教育无他,榜样而已
再次,我们要积极配合学班主任以及学校工作,这是家园共育的基本要求。平常有什么疑问和情况要及时与班主任交流沟通,时时关注孩子的学习状况和生活情况。另外,孩子的生长发育(包括智力发育)具有个体差异性和不平衡性,有的可能早一些,有点可能晚一些,对于生活上和学习上暂时落后的孩子,我们做家长的也不要过于着急,责难孩子,应该多些耐心,多些关爱,多多鼓励和开导他们,不要用不当的言语去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要相信他们的发展潜能。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小学教育是开启人生的基础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教育的关键期,老师、学生、家长、学校,就像一张桌子的四条腿,任何一方缺失,这张桌子就会失去平衡,失去平衡就会根基不稳甚至倒塌,我相信大家都不愿意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
最后,在此我倡导各位家长,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思想上重视,从行动上落实,在生活上关注,在管理上配合,与我们的老师、学校共同打造“家园共育”,努力形成教育合力,为孩子们的快乐成长共创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