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推崇智、仁、勇这三种美德
要想把“道”的精神学会学通,人必须具备一些美好的品德。朱子就认为,智、仁、勇这三种美好品德是“入道之门”。
朱子将虞舜视为“智”的代表。
朱子引用孔子的话,来说明虞舜运用中庸之道来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的故事。
虞舜之所以能成为“智者”,就是因为他“隐恶扬善,执两用中”。也就是说,虞舜能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并进行仔细甄别,对不合理的建议隐而不宣,对好的建议赞赏采纳。
舜帝喜欢向别人请教,又善于对那些浅显的语言仔细甄别与审察,包容别人的短处,表扬别人的长处,掌握人们认识事物的太过与不及两个极端,取中庸之道来施行于民。
能做到这些,既体现出不偏不倚、无太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也表现出虞舜具有高超的领导才能,和超出常人的智慧。
总之,在孔子和朱子的心目中,舜帝就是一个大智大仁的执政者。
那么谁又是“仁”的代表呢?
在朱子的心目中,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就是“仁”的代表。
因为,颜回不仅好学不倦,努力践行老师孔子的理想,并且具有“不迁怒,不贰过”的美好修养,具有秉承中庸之道的美好品质。
另外,颜回每当得到一条好的道理,就牢记在心中,永不丢失,而且还能体会到中庸之道的奥妙和好处,身体力行中庸之道。
这正应了孔老夫子的那句话“力行近乎仁”,所以,朱子把颜回当做仁的代表,号召人们也像颜回那样,努力去做。
而子路就是“勇”的代表。
子路具有“北方之强”,就是性情鲁莽,勇武好斗。
在孔子的教诲下,子路修炼自己的北方之强,还汲取了南方之强的优势,养成了符合中庸之道的“强”,成为朱子心目中“勇(强)”的代表。
关于“强”,孔子对子路的教诲,是这样认为的:君子真正的强,不是体力强大,而是要精神力量的强大。
而精神力量的强大,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和顺而不随波逐流,柔中有刚。
二是,信守中庸之道,不偏不倚。
三是,坚定信念不动摇,不会因为贫穷困窘或仕途不顺而改变自己的主张。
四是,宁死也不改变自己的志向与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