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 十万个为什么
【情感】
小时候总是被很多耳熟能详的广告词而被迫记录下很多东西,比如,婷美的广告。对于这本再熟悉不过的少年读物,确始终没有看见它的迹象,对于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我们时常不知道该如何判断和选择,疑惑便存在那边。
然而生活让我们知道了许多从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沉浸在书中的海洋里读不懂那些因为情感而产生的问题,不是那些个叫做书呆子的人木纳而是对他们而言,你们是另一个世界的生物,当你觉得对一个人下判断“傻”或者“笨”的时候,对方的脑子里已经将你定义为同样的词汇,只是不语罢了,你看哪个读书人会骂人不带脏字?!然而正想学那些个社会不良风气纯粹是因为类似吉娃娃的呼喊声,用来壮胆。
我总是说,成就别人的人才叫气度,然而吃穿用度,最基本的存在感是一般的需求,之后是友情、亲情、感情,再之后就是类如精神成就感的满足。
当我们的关注点只在自己的时候,我想那就是缺乏最高层次的满足感。然而,满足感是需要以看得到摸得到的东西为基础的。
给予了别人才可能从另一种角度来获得,这句老生常谈的问题总是要拿来不断讨论,只是因为我们往往不会用站在他人角度去考虑问题,既然是要给予那就是利人而不是利己。我们强迫一个人从来只知道以自己方式处理问题的人去办事情,首先要判断是否是同一种理解方式,这里强调的就是理解力,是一种认同,就好比你对着白天鹅说是黑色的,那我们认知里的黑色怎么能成为现实里的白色了呢?也如同,口不对心的说法,带着一种情绪。
你让读书人认同野蛮人的说法,就好比支持孩子去打家劫色,这诸如此类的问题拿出来讨论,自己也不过个脑子,无知!是很气人的,但讨论下去就这样的结果,怎么?去抢?玩不玩笑的这事别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志不同不相为谋,还在那边瞎扯,怎么说别人如何如何的,给个赞什么的又何来那么多的意思?同意,阅,好,漂亮还有其他的理解?讽刺又何尝不可能?
沟通力和理解力要以志同为根本核心,所有问题转移至目标,都打着个人小算盘,孤家寡人的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