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仰多元化的原因是,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信仰模式
此岸信仰的优点是可以通过体悟来实证,此岸信仰的认知基础是对人的存在和现实生活的肯定,它回避或是否定彼岸的存在。
此岸信仰的缺点是难以回应无法通过人的感官实证的超越性问题,比如人死后灵魂的去向问题。
彼岸信仰的优点是可以解释人们对生死的困惑,彼岸信仰的认知基础是认为人的现实生活是虚假的或是错误的,而抽象的彼岸世界才是真实的和正确的。
彼岸信仰的缺点是要想解决生死问题就必须否定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体悟和感受,这对解决现实问题是一种无形的阻碍。
两相对比就不难发现,此岸信仰与彼岸信仰都有缺陷,所以无论是某个具体的文化还是某个具体的个人,它的信仰结构从来不是,也不可能是单一的此岸信仰或是彼岸信仰,它们都是由这两种看似对立的信仰方式共同构成的。
因此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此岸信仰者,也没有绝对的彼岸信仰者。某个文化或是个人的信仰结构必然是这两者的结合。换言之,在信仰实践中没有绝对的有神论者,也没有绝对的无神论者。所谓有神论者与无神论者的区别只在于在他的信仰结构中哪一种认知居于优势。
但是我们要注意到,外在的此岸信仰与彼岸信仰的矛盾和冲突必然导致人内心的矛盾和冲突,这是依赖于外在关系的信仰模式所固有的弊端。外在的主流信仰模式不可能为某一个人量身定制适合于他的信仰结构,与他内在对此岸信仰与彼岸信仰的需求恰好一致,因此必然会存在不对称,这就形成了新的问题,那就是人与外在信仰体系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矛盾而引发的个体对其原来信仰模式的反思和怀疑。
而且人内在的灵魂也是随着年龄和境遇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其对外在信仰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比如年轻人就很少考虑生死问题,但是中年以后,随着人的身体和精力逐渐出现衰退的迹象,生死问题对人的困扰就变得尖锐起来,到了老年,这个问题更是难以回避。即使是一个此岸信仰者,对此困扰如果没有其他有效的处理方法,人在客观上就需要彼岸信仰对心灵的安慰,哪怕这个人的理性并不真的相信有什么彼岸。
所以对于一个人来说,只要是外在文化可以提供的,不管是此岸信仰还是彼岸信仰,只要能解决问题,人都会自觉的或不自觉的予以认同。因此,人的信仰结构必然是此岸信仰与彼岸信仰的组合。
因此有神论者与无神论者不是截然对立的,他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中国这样一个此岸信仰的文化环境中,一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可能是个理性的无神论者,但是在他步入老年以后,有可能逐渐变为一个有神论者。反之,一个生长在信封宗教家庭的有神论者,随着灵魂的逐步觉醒,他也可能逐渐变为一个无神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