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三幕式结构分析电影《我不是药神》
按照三幕式结构分析电影《我不是药神》之前,首先了解下什么是三幕式结构?
根据卓老师讲课内容整理如下:
三幕式结构发源于舞台戏剧,是西方的一个理论。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三幕线性结构:起源、发展、结局。又称五步法:背景、曲折发展、危机、高潮、解决。
1.开头:是指最先发生的事情,主要介绍人物、时间和空间背景。
2.曲折发展:即人物的某种困境,或由某种导火索引发了某个人物的困境,人物对其做出反应。
3.危机:描述人物解决冲突时面对的挑战,通常表现为一系列有逻辑关系的事件,包含人物命运和性格各种转变和发展。
4.高潮:种种事件涉及一连串的情境和反转,紧张感会随着行动的推进不断增加,最终达到故事的“高潮”。
5.解决:即结尾部分,要合乎逻辑、令人信服,并与前文形成有机整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结局。
电影三幕式结构:
第一幕、第二幕、第三幕
起因、 经过、 结果
开端、 中段、 结局
建置、 对抗、 解决
设定、 冲突、 结局
一个故事
第一幕(25%) 建置
建立哪些内容?
1.故事背景:发生在哪儿?世界是什么样的?时间?调性?
2.主角的存在,让读者喜欢上人物,展现“人物的闪光点”
3.预示冲突,悬念,诱发事件
4.主角陷入困境,解决办法(第一个情节点)
5打破平衡 要启程
第二幕(50%) 对抗
也就是冲突,一系列的冲突
1.一系列冲突,冲突就是阻止主角达成目标的各种阻碍,不间断地让角色身处困境。
2.冲突能串联成一条笔直的线,让主角不断接近第三幕。
3.冲突既可以是对外的,也可以是对内的。一般而言,先对外,后对内。
4.请让主角失败,然后重整旗鼓。
5.第二情节点,找到了目标,但不是自己想要的。
第三幕(25%) 解决
收场:解决了最后的问题
1.预高潮:灵魂至暗时刻/黎明前的黑暗。
2.高潮:最后的总冲突,凸显主题。
3.收场:展现不同人物的结局。
三幕式结构分析电影《我不是药神》